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龙门避暑

标题包含
龙门避暑
龙门绝顶松风冷,空翠湿衣山更深。六月地炉长拥火,半窗云影便成阴。悬厓果熟猿争树,白昼人惊鬼出林。一个老僧飞锡去,不知消息到如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龙门的最高处,风吹动着松树带来丝丝凉意,山间翠色盎然,水汽湿润了我的衣服。六月时节,地炉里燃烧着火焰,透过窗户的半片云彩投射下阴影。悬崖上的果实已经成熟,引得猴子们争相攀爬;在白天时分,人们惊异地看到了丛林中出现了鬼魅的身影。有一位年老的僧人手持锡杖离去了,至今都不知道他的消息和状况如何。
去完善
释义
1. 龙门:又称禹门,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北,是黄河的一处险要渡口,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凿。此处借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2. 绝顶:山顶最高处。 3. 松风:风吹松树的声音。 4. 空翠:指山上树木繁茂所产生的湿润雾气。 5. 山更深:形容山间的幽深。 6. 六月:农历六月,天气炎热。 7. 地炉:一种可以燃烧木炭的取暖设备,类似现代的地暖。 8. 长拥火:长时间保持火源燃烧。 9. 半窗:窗户的一半。 10. 云影:云朵的影子,这里指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到窗户上形成的阴影。 11. 成阴:形成阴凉的环境。 12. 悬厓:悬崖。 13. 果熟:果实成熟。 14. 猿争树:猴子争抢果实,形容果实丰富。 15. 白昼:白天。 16. 人惊鬼出林:形容山中恐怖的气氛。 17. 老僧:年老的僧人。 18. 飞锡:佛教中的一种出行方式,僧人以锡杖作为交通工具,飞翔在空中。 19. 不知消息:没有关于某人或某事的任何信息。
去完善
赏析
《龙门避暑》是郑洪的一首描写夏日在山中避暑的古诗。诗中通过对龙门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山中美景的赞叹。 首先,诗的前两句“龙门绝顶松风冷,空翠湿衣山更深”描述了龙门山顶的风景。在龙门山的顶峰,松树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山中的空气非常清新,仿佛能湿润诗人的衣裳。这两句诗以松风和空翠为背景,展现了龙门山的高耸入云和深邃莫测。 接着,诗的三、四句“六月地炉长拥火,半窗云影便成阴”描绘了夏日山中的气候。虽然正值六月盛夏,但山中气温却很低,诗人需要长时间烤火取暖。透过窗户望出去,云雾飘渺,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山外的高温与山中的清凉,突显了龙门山作为避暑胜地的优越性。 随后,诗的五、六句“悬厓果熟猿争树,白昼人惊鬼出林”进一步描述了山中动植物的生态。悬崖上的果实成熟时,引来群猿争抢。而白天的山林中,人们甚至能听到鬼魅出没的声音。这两句诗通过猿猴和鬼魅的描绘,展现出龙门山的神秘氛围,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之情。 最后,诗的结尾句“一个老僧飞锡去,不知消息到如今”提到了一位老僧在龙门山上修炼的故事。据传这位老僧已经离开人世,但至今仍然无人知道他的消息。这句诗通过老僧的神秘消失,为龙门山增添了一丝宗教色彩,暗示了山中不仅有美景,还有高人隐士的修炼之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门避暑》是唐代诗人郑洪创作的一首描写夏日消暑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龙门山避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唐朝中期,龙门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文人墨客夏季避暑的好去处。郑洪在此时恰逢人生低谷,远离政治斗争,选择寄情山水,因此写下了这首《龙门避暑》。 在这段时间里,大唐帝国虽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恢复,但边疆战事不断,民生疾苦严重。诗人作为知识分子,深感时代的责任,但他又无力回天,只能借山水诗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