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咏二首 其一
□羊十万拥孤城,黄钺将军久控兵。海上晚风春播荡,天边北斗夜分明。忧愁自拟周婺妇,出处深惭鲁两生。望断白云心欲折,篝灯含泪读陈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数万只羊围绕着一座孤独的城市,手持黄色战斧的将军已经长时间掌控着士兵们。海上的晚风吹拂着春天,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分外明亮。我忧愁的心情就像那周庄妇女一样,但我的出处分明是深深的惭愧,像那两位鲁国的学者一样。望着远方的白云,我的心都要碎了,在微弱的灯光下,我含着泪读着那份深情的信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洪: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
2. □羊:古代对西藏地区的称呼,这里代指吐蕃。
3. 十万:形容吐蕃军队数量众多。
4. 孤城:此处指唐朝边疆的城池。
5. 黄钺:以黄色为饰的斧子,象征皇权。
6. 将军:此处指唐朝戍边的将领。
7. 控兵:指挥、调度士兵。
8. 海上:此处指东海沿岸。
9. 晚风:指春天的晚风。
10. 播荡:飘荡,这里形容春风吹拂的景象。
11. 天边:指天空的一边。
12. 北斗:北斗七星。
13. 分明:清晰可辨。
14. 周婺妇:此处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杞梓(qǐ zǐ)之妻,杞梓是楚国大夫,因被诽谤而被放逐至周国。其妻担忧他的安危,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忧虑之情。
15. 出处:出仕与退隐。
16. 深惭:深感愧疚。
17. 鲁两生:即西汉时期的孔安国和毛公,两人均是儒家学者。他们在朝廷召见时拒绝了出仕,选择了隐居,后被世人传颂。
18. 望断:望尽。
19. 白云:形容遥远的地方。
20. 心欲折:形容心情沉重。
21. 篝灯:指燃烛。
22. 陈情:表达情感的诗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近咏二首 其一》,为明代诗人郑洪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作者以此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羊十万拥孤城,黄钺将军久控兵”,开头两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诗人用“□羊十万”来形容敌军声势浩大,而己方只能坚守孤城。黄钺是古代大将的兵器,象征着统帅全军的重要职责。通过这两句,诗人表现了敌我双方的紧张局势和战斗氛围。
“海上晚风春播荡,天边北斗夜分明”,这两句描写了自然景象。海上的晚风让春天充满了动荡,而天边的北斗星则在夜晚闪烁着明亮的光芒。这既是对战争环境的侧面反映,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与期待。
“忧愁自拟周婺妇,出处深惭鲁两生”,这两句诗引用了历史典故。周婺妇即春秋时期周国的贤妃邓曼,她曾劝谏周昭王不要征伐楚国。鲁两生则指战国时期鲁国的两位儒士孟轲和孔伋,他们曾游说诸侯推行儒家之道。诗人将自己比作周婺妇,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同时又深感羞愧,因为没有像鲁两生那样积极地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望断白云心欲折,篝灯含泪读陈情”,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望着遥远的天空,心中的忧虑如同白云般无边无际,让人心碎。在摇曳的灯光下,诗人含泪阅读着关于国家命运的奏疏,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时局的痛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对自然景象的抒写以及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近咏二首 其一》出自唐朝诗人郑洪之手。关于他的生平资料较为有限,仅知他曾任过四川省蓬溪县令。这首诗是他在蓬溪任职期间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朝中期。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退的阶段。然而,四川地区相对远离战乱,保持了相对的繁荣和宁静。郑洪在此时来到蓬溪任职,感受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从而创作出这一诗篇。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社会文化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郑洪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自然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花鸟草虫等景象,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近咏二首 其一》是在唐朝中期,郑洪担任蓬溪县令期间创作的。此时唐朝国势渐衰,但四川地区相对安宁。郑洪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