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年轻时曾读过陶渊明的诗,仿佛在梦中与他相遇,他的诗作充满了诗意和意境。醒来后,心中充满了幽怨和遗憾,无法尽情地饮酒歌唱。
白发在秋风中飘散,为了生活而弯腰劳作,这样的生活实在难以承受。我想问,那在北窗高卧、东篱独酌的陶渊明,他的内心是否也有归隐田园的意愿?
我相信陶渊明并没有死,他的精神依然存在于世间。像我们这样的人,心中的忧虑和感慨,古今如一,就像那高山和流水一样永恒。
也许在未来的富贵生活中,即使难免要追求这些,也会觉得毫无意义。我想问,那在东山隐居的陶渊明,当初为什么也会为了百姓而起,投身政治呢?

去完善
释义
1. 老来曾识渊明:指年轻时读过陶渊明的诗。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诗人,以田园诗著名。
2. 梦中一见参差是:指在梦中与陶渊明相见。参差,指相似、相近。
3. 觉来幽恨:醒来后感到深深的遗憾。
4. 停觞不御,欲歌还止:指停止饮酒,想要唱歌却又停止。觞,酒杯;御,享用。
5.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指白发苍苍的老人,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低头接受五斗米的贿赂。折腰,指低头。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6. 不应堪此: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压力。
7.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询问陶渊明在北窗下高卧,在东篱下自饮自醉,是否另有归隐之意。
8. 须信此翁未死:相信陶渊明并未死去。翁,对陶渊明的尊称。
9. 现在而今眼目:至今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
10. 凛然生气:形容陶渊明的高尚品质如气如神。
11.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我们的心愿,自古以来就与高山流水相契合。吾侪,我们这些人;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
12. 富贵他年,直饶不免,也应无味:等到将来富贵了,即使不可避免,也应该觉得无味。直饶,即使;不免,避免不了。
13.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为什么东山的谢安,当时也为了苍生而起。东山,谢安的别号;苍生,指百姓。

去完善
赏析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辛弃疾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中通过对陶渊明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首句“老来曾识渊明”,点明了诗人对陶渊明的认识,既包含了年轻时对陶诗的欣赏,也暗示了岁月流转,人生阅历的增长。“梦中一见参差是”,则通过梦境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表达了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以“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描绘了自己在醒来后的感慨万千,仿佛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与自己产生了某种共鸣,但又无法完全效仿。这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对陶诗的深深喜爱,也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三句,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对自己来说太过艰难。白发苍苍,却要在官场中屈从于权贵,这并非自己所愿。这里的“五斗米”,不仅是指陶氏一家的生活所需,更是指官场中的权谋和利益。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三句,诗人转而询问陶渊明,是否真的有意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这里,诗人以陶诗中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向往,希望陶渊明的精神能够给自己带来启示。
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陶渊明人生的认同,而是以“须信此翁未死”一句,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信心。他认为,陶渊明的精神并未消失,而是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通过对陶诗的解读,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陶渊明的人生选择虽然与众不同,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诗人以“富贵他年,直饶不免,也应无味”两句,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不满。他认为,即使无法避免世俗的诱惑,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而以“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一句作结,诗人又以东山司马温公为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他认为,即使像司马温公这样的贤臣,也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诱惑,但他们的坚守,仍然值得尊敬和学习。
总的来说,这首《水龙吟》通过对陶渊明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在抒发自己感慨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以及对后世读者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龙吟》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名篇。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此时,辛弃疾正担任江西提点刑狱使,负责整顿地方治安和司法事务。他亲眼目睹了金兵对中原的侵略,以及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期,辛弃疾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上疏献策,要求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但均未被采纳。这使得他对现实深感失望,但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由于金兵的侵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南宋朝廷却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这使得辛弃疾更加坚定了北伐中原的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