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云居僧明公五首 其二
踏遍江南春寺苔,野云纵迹去还来。如今□□□峰顶,无法可传心似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一带的佛寺青苔遍布,自然的云朵自由飘荡,去了还会回来。现在的我站在高耸的山峰顶上,心中的感受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如同死灰一般沉寂。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这里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2. 春寺苔:春天里寺庙的青苔。
3. 野云:形容僧人闲云野鹤的生活。
4. 纵迹:踪迹,行踪。
5. 去还来:离开又回来,形容僧人的生活节奏。
6. 如今:现在。
7. □□□峰顶:原文此处缺失三个字,可能是某座山峰的名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安国赠送给云居僧明公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江南春寺寻访的情景,他踏遍了春寺的青苔,感受着春日的气息。同时,又体现了他与野云僧侣之间的交情,即使他们离去,也会再次回来相聚。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超脱的心态,即使站在高峰顶上,也无法将内心的平静传达给别人,正如心如死灰般的寂静。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深厚友谊,又传达了禅宗佛学的精神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云居僧明公五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胡安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胡安国(1141年-1225年),字康侯,号翠岩,宋建州崇安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
在胡安国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北宋到南宋的变革期,金兵入侵中原,导致南宋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感到忧虑和恐慌。然而,胡安国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研究和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他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目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一时期。当时,胡安国生活在武夷山地区,这里是南宋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是佛教信仰较为兴盛的区域。他与云居僧明公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在闲暇时探访云居寺,与明公一起探讨佛学和儒学。这首诗就是胡安国在与明公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佛学的共同兴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