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言怀
白日延清景,红芳转绿阴。
川云长淡荡,鱼鸟自高深。
静养中和气,闲消忿欲心。
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照耀下,景致显得分外清新;红花渐渐转为绿叶。远处的河流与白云相映成趣,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在这样的环境中修养身心,平静内心的愤怒和欲望。这份宁静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它的知音。
去完善
释义
1. 白日:指晴朗的白天;
2. 延:延长,持续;
3. 清景:清静美丽的景色;
4. 红芳:指盛开的花朵;
5. 绿阴:绿色的树荫;
6. 川云:山川间的云彩;
7. 长:经常,长久;
8. 淡荡:舒缓宽舒;
9. 鱼鸟:鱼儿和水鸟,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10. 高深:高远深邃,形容境界深远;
11. 静养:安静地修养;
12. 中和气:中庸平和之气;
13. 闲消:悠闲消磨;
14. 忿欲心:愤怒和欲望之心;
15. 此情:这种心情;
16. 沙界:佛教用语,指尘世。
去完善
赏析
《首夏言怀》是胡安国在夏季时所创作的一首表达内心情感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夏日阳光的照耀、花草树木的变化,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恬淡。
“白日延清景,红芳转绿阴”两句,描述了夏季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的景象。太阳升起,带来明亮的景象;红花凋谢,绿叶繁茂。这是诗人对夏天景色的直观感受,也为下文抒怀奠定了基础。
“川云长淡荡,鱼鸟自高深”则是诗人观察到的自然生态:云彩飘渺于水面,鱼儿在水底自由游动,鸟类翱翔在天际,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谐的韵律,为他的心灵带来了抚慰。
接下来的“静养中和气,闲消忿欲心”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希望能够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修养身心,消除心中的烦恼和欲望。这正是他选择在初夏时节抒发情感的内在原因。
最后,“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意味着诗人虽然并未明确表达内心的情感,但他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能够被世人理解的。这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相互理解的信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夏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渴望平和的心境。同时,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首夏言怀:这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是诗人胡安国在此时期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胡安国,字仁仲,号愚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学者、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太学博士,后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此诗反映了胡安国在元祐年间的一段人生际遇。当时,他因不满朝政腐败、士风颓丧,以及对外政策的软弱而辞官归隐,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学问。在这期间,他以田园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篇。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元祐年间,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政治斗争依然激烈,特别是在新旧党争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的理想和抱负往往受到压抑。因此,胡安国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