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诸人集于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 其二
隔竹通晖月自妍,樽前宝炬不须然。
毫飞阁上千林湿,句落云间万井传。
佳节敢辞通夕醉,宿酲还傍小窗眠。
鬓边黄菊应相笑,白发较多似去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透过竹林闪闪发光,不需要点燃眼前的灯火。笔下描绘的景致使得整个山林湿润起来,诗句在云端飘荡,万民皆知。我们不怕通宵畅饮庆祝佳节,喝醉了就在小窗旁入睡。我头上的黄菊应该会嘲笑我,因为我头上的白发比去年更多了。
去完善
释义
1. 晖:这里指的是太阳光照射。
2. 樽前:指宴席上。
3. 宝炬:华丽的烛台。
4. 毫飞:此处指文笔飞扬。
5. 千林湿:湿润的树林,形象地描述了细雨如丝的场景。
6. 句落云间:形容诗人的句子如同飘在云端。
7. 万井传:千家万户传颂的意思。
8. 宿酲:隔夜的酒意。
9. 鬓边黄菊:鬓角边的菊花,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头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季仲所作的《九日诸人集于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 其二》。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重阳节当天与众人在资福阁聚会的场景,以及他当时的心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隔竹通晖月自妍,樽前宝炬不须然”两句,描绘出一幅月光透过竹林映照地面的美丽景象,同时展现出众人聚会时杯觥交错的热闹场景。诗人通过对月亮、竹子和宝炬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毫飞阁上千林湿,句落云间万井传”两句,则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他在诗酒盛会上的才情与风采。诗句中的“毫飞”和“句落”表现出诗人挥毫成诗的速度之快,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随后,“佳节敢辞通夕醉,宿酲还傍小窗眠”两句,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如此美好的时光时,不惜彻夜畅饮的心情。这里“宿酲”一词,说明了诗人已经喝得有些微醺,但依然不愿错过这次欢聚的机会。这种对欢乐时光的珍视,体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鬓边黄菊应相笑,白发较多似去年”两句,则传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渐增的感慨。他通过观察鬓边的黄菊和头发上的白发,发现今年的白发比去年多了不少。这种对自己衰老的无奈和对年华逝去的感慨,使得这首诗更具深沉的意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相结合,成功地展示了作者在重阳佳节之际的喜悦心情和对岁月的感慨。全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词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诸人集于资福阁次高季应韵三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具体年份不详。
在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在国家层面上,南宋政权逐渐稳定,但由于北方领土被金朝占领,使得国家局势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在社会文化方面,南宋文学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们关注民生国计,积极抒发个人情怀。在这个背景下,林季仲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现实。
诗人林季仲生活在南宋时期,他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后辞官回乡。在这个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既有官场上的得意,也有对故乡的眷恋。此外,他还热衷于交游,结交了众多文人士大夫。在重阳节这一天,他与朋友相约聚会,共同欣赏美丽的风景,抒发各自的感慨。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