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伯秋
要凭稽古力,尚阻列僊科。
富贵终愁逼,才名已患多。
庙堂遵故事,经学到新罗。
拭眼看收拾,天池濯素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要凭稽古力:指依靠学习和借鉴古代的知识力量。"稽古"是指研究和考察古代的事物,"力"是力量的意思。
2. 尚阻列僊科:"尚阻"是还须等待的意思,"列僊"是指成仙的人,"科"在这里指的是程序、等级。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成为神仙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 富贵终愁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拥有荣华富贵,最终也会有令人忧愁的事情发生。"终愁逼"表示终究会有忧愁的事情发生。
4. 庙堂遵故事:"庙堂"在古代是指朝廷,"遵故事"是指按照过去的惯例或规定行事。
5. 经学到新罗:"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新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位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部。这里是指学习新的知识。
6. 天池濯素波:"天池"是指天上的池子,这里用来形容天空,"濯素波"是指清洗纯白色的水波。这句诗是用来描绘天空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词。诗人通过对历史、富贵、才名和庙堂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提到“要凭稽古力”,表达了其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他认为,要想了解世界,就需要具备深入探究古代文化的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的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相吻合,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写到“尚阻列僊科”,表达了对仙界的向往,同时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诸多阻碍人们成仙的因素。这里的“列僊”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他们因具有神奇的力量而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因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诗人在第三联中提到了“富贵终愁逼,才名已患多”,表达了对富贵和才名的态度。他认为,过度的追求富贵和名声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这种看法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吻合,强调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时,应该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在第四联中,诗人以“庙堂遵故事,经学到新罗”来形容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他观察到,朝廷遵循传统的故事,而学术界则致力于引进新的思想和知识。这里的新罗是古代朝鲜的一个国家,代表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诗人认为,这种开放的学术风气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诗人以“拭眼看收拾,天池濯素波”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就像天池中的清水一样,经过不断的洗涤,最终呈现出纯净的面貌。这首诗既富有哲理,又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伯秋》是北宋著名诗人王灼的一首词。王灼(约1050-1100)生活在北宋中晚期,他的创作时间与苏轼、黄庭坚等同时期的文人相近。这首《奉伯秋》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王灼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自幼聪颖过人,但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而是选择投身文学创作,通过诗歌和散文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他与当时的一些知名文士如苏轼、黄庭坚等有着深厚的交情,这使他得以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曾在地方官府任职,后因故被贬,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北宋中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安石推行新法,试图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新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此时,儒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然而,由于各派学者的观点分歧较大,改革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灼创作了这首《奉伯秋》,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