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藏之和予虾蟆短调再作之因以策事

标题包含
藏之和予虾蟆短调再作之因以策事
虾蟆何为者,痱磊盎于背。 人言怀土虫,弃去俄复在。 昔有系青缯,酉阳志其怪。 尝观三物图,副以蝍蛆带。 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 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 俳语解人颐,子阳妄尊大。 慎勿离窟穴,旁午元五辈。 东行犯日忌,束缚非其罪。 倘有切玉刀,甘心脂鼎鼐。 平生不下筯,实惮背脊疥。 何必食马肝,前修有明戒。 愿君勿嘲诮,微命其可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刍(1064年-1119年),字驹父,号老圃,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洪适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洪刍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蛤蟆是什么东西?背上疙疙瘩瘩的。 人们都说它是乡土虫子,扔了又回来。 以前有人用它系上青色丝带,酉阳的人觉得它奇怪。 曾经看过三物图,旁边还有细长的虫带。 双方都不先动手,用毒来彼此攻击。 一心想成为乌龟和龙,不愿意当孔雀和翠鸟。 搞笑的话可以让人开怀,子阳却狂妄自大。 千万不要离开洞穴,附近只有五种生物。 往东走会触犯太阳的忌讳,捆绑不是它的错。 如果有切割玉石的刀,愿意为油脂奉献自己。 我平时不吃肉,实在害怕背上的疙瘩。 何必非要吃马肝呢?古代贤者有明确的告诫。 希望您不要嘲笑讽刺,我的生命或许还可以挽回。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藏之和予虾蟆短调再作之因以策事》是宋代诗人洪刍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歌以虾蟆为题,通过对虾蟆的描绘,隐喻了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诗中虾蟆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虾蟆的生理特征,表现出虾蟆虽有不足之处,但仍能顽强生存的精神面貌。“人言怀土虫,弃去俄复在”表现了虾蟆坚韧的生命力。同时,诗人通过比喻,暗示了在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遭受挫折和困境,但依然能够坚定信念,勇敢面对。 接着,诗人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故事,表达了虾蟆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昔有系青缯,酉阳志其怪。尝观三物图,副以蝍蛆带。”这四句诗句描述了虾蟆在古代被视为异类,但诗人却认为虾蟆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应被忽视。这种观念反映出诗人对待事物的独特见解和包容心态。 然后,诗人通过描述虾蟆之间的争斗,揭示了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这两句诗句表现了虾蟆之间的竞争和敌意,隐喻了社会上的利益纷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诗人借此提醒人们要珍惜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无谓的争斗。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较虾蟆与其他动物,强调了虾蟆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这两句诗句表现了虾蟆虽然地位卑微,但仍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诗人以此传达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不应轻易被他人轻视和践踏的观点。 最后,诗人通过表达对虾蟆的关爱和理解,呼吁人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人和事物。“愿君勿嘲诮,微命其可贷。”这两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虾蟆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这首诗通过虾蟆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藏之和予虾蟆短调再作之因以策事》,是宋朝诗人洪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19年前后,当时洪刍正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内部又爆发农民起义。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关注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洪刍在这首诗中以虾蟆为喻,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命运的感慨。他将自己比作池塘中的虾蟆,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既体现了他在动荡时代的坚守,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期许。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洪刍对文人墨客之间互相鼓励、共同成长的期许。在诗歌中,他将自己和朋友们的作品比作虾蟆的鸣声,认为这些声音虽然微小,但却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安慰。这种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的共鸣与传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