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 其五
月斧云斤动九天,芙蓉城郭倚秋烟。当关猛将谢仙火,横海灵槎太乙莲。万劫长埋金鹤唳,九宫枉费玉蚨钱。蓬莱方丈知何在,回首沧桑意惘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下的斧头犹如云朵般舞动在九霄之外,富饶的城市依傍着秋天的烟雾。镇守要塞的英勇将领如同火一样热烈,航行大海的神奇船只承载着太乙仙人。亿万年的时间把金鹤的啼鸣掩埋在地下,九层天宫中的财富虚掷了无数的玉币。那神秘的蓬莱和方丈岛屿究竟在何处?回望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人恍惚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月斧云斤:比喻天上的月色与云朵,意味着仙人或神仙之事;
2. 九天:指极高的天空,通常表示天堂、仙境等;
3. 芙蓉城郭:这里指的是仙女所居之地;
4. 秋烟:秋天的雾气,这里借以形容仙人的居所如梦如幻;
5. 当关猛将:此处指代一位勇猛的仙人守卫者;
6. 谢仙火:此处可能指唐代诗人谢脁,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
7. 横海灵槎:一种神话传说中的海神交通工具;
8. 太乙莲:可能是指道教经典中的太乙真人,象征仙家道法;
9. 万劫长埋金鹤唳:指仙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长存于世;
10. 九宫枉费玉蚨钱:指凡人用金钱祈求神灵庇佑却徒劳无功;
11. 蓬莱方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座仙山,寓意仙境;
12. 回首沧桑:回顾往事,感叹世事变迁。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由神话题材,抒发了作者对历史长河中事物变化的感慨。首联描绘了奇幻的仙境景象,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颔联则是描述了在仙境中的英勇猛将与超凡之士;颈联则暗示了美好的愿望终究难以实现;尾联则以仙境的不确定性和岁月的无情作为收尾,带给人无限深思和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仙 其五》是清代诗人张鸿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时正值清朝盛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然而,身处京城的张鸿却并未感受到这种繁华盛世的氛围,反而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和不满。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这首诗中,张鸿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的仙境图景,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这种情感与他在当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乾隆年间,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墨客争相追求功名,但张鸿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此外,张鸿还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清朝时期,文人墨客喜欢谈论神仙之事,认为仙境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受此影响,张鸿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希望借此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和烦恼。
总之,《游仙 其五》的创作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时期虽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张鸿却因个人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仙境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