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戏仿石湖
听雨虚堂夜气沈,芭蕉如鼓竹梢琴。纵饶做得千般响,祇是凡夫拟议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小雨声中夜色深沉,芭蕉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如同鼓声,而竹梢则像弹拨的琴弦。即便这声音千回百转,也只是普通人猜测和理解的心中所想。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听雨:意指聆听雨水滴落的声音。
2. 虚堂:空阔的厅堂。
3. 夜气沈:夜晚的寒气深沉。
4. 芭蕉:植物名,又名绿天,叶片大而肥厚,常用于诗文中表达雨声。
5. 如鼓:形容雨声有节奏,如同敲击鼓声。
6. 竹梢:竹子的末端部分。
7. 琴:这里指竹子在风雨中摇曳,发出类似抚琴之声。
8. 纵饶:即使、纵然的意思。
9. 千般响:指各种声音。
10. 祇是:只是。
11. 凡夫:普通的人。
12. 拟议心:揣度、揣摩的心思。
去完善
赏析
《听雨戏仿石湖》是一首描绘秋雨夜晚的诗,通过对雨中景物——虚堂、芭蕉和竹子的描绘,以及拟人化的手法,诗人展现了自然界与人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鸣。"听雨虚堂夜气沈"描绘出听雨时宁静的氛围;“芭蕉如鼓竹梢琴”则用音乐比喻雨声,既写出声音的特征,又增添诗意。最后两句则是诗人深沉的反思:尽管自然界的声响美妙,但它终究是人类赋予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雨戏仿石湖》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张鸿所作。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初的动荡时期,当时清王朝已近尾声,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初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的重大转折。
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文人墨客,张鸿身处这一时代剧变,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深愔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江南地区浓郁的水乡风情影响,山水诗画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听雨戏仿石湖》一诗中,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人生体悟融入诗行之间,传递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