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祝融峰

标题包含
祝融峰
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 山翁爱山不肯去,为山醉卧松根底。 家童寻著不敢惊,沉吟恐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祝融峰上峭壁如削,虽在高处却看不见天空。山翁喜爱这座山峰,不愿离开,醉倒在了松树根部。他的仆人在寻找他时,不敢打扰到他,担心他会生气。醒来之后,山翁抖擞精神,沿着小路走下山峰,一路上月光映照在藤蔓和松树上,显得格外清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祝融:传说中的火神,此处是山峰的名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 2. 仞: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八尺或七尺。 3. 青霄:青天,高空。 4. 山翁:隐居山中的老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5. 为山:因为这座山。 6. 松根:松树根部。 7. 家童:家里的仆人。 8. 著:同“着”,发现。 9. 沉吟:低声吟咏。 10. 恐怕:可能。 11. 嗔:生气。 12. 萝月:藤萝间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祝融峰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画卷。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霄里”,生动地描绘了祝融峰的巍峨壮观,仿佛一座巨大的山峰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里的“万仞”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高度,而“欲见不见”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峰的神秘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颔联“山翁爱山不肯去,为山醉卧松根底”,描述了山翁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他宁愿在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也不愿意离开这片青山绿水。这里“为山醉卧松根底”展现出山翁对自然的眷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超脱尘世的心态。 颈联“家童寻著不敢惊,沉吟恐怕山翁嗔”,刻画了家童对山翁的关爱与尊敬。当发现山翁在山中沉睡时,家童小心翼翼地寻找,生怕打扰到山翁的清梦。这里“沉吟恐怕山翁嗔”表现了家童对山翁的敬畏之心,同时也传达出家人之间的亲情温暖。 尾联“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描绘了山翁在梦中醒来后的情景。当他从梦中惊醒后,抖掉身上的尘土,沿着山间的小路下山。此时,月光洒在藤蔓上,风吹过松树,整个山林显得格外宁静。这里“一径萝月松风清”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祝融峰》是南宋诗人赵葵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50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金国侵略和蒙古南下的危机之中。 赵葵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在青年时期曾随父兄投身军旅,并在抗金战斗中崭露头角,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随着金国灭亡,南宋开始面临蒙古的威胁,国家的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赵葵深感忧虑和责任,他希望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在赵葵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朝廷内部的腐败严重,民族矛盾尖锐,加之蒙古铁骑的不断南下侵扰,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赵葵作为一位有责任的士人,他的诗篇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