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避暑水亭作

标题包含
避暑水亭作
水亭四面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 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波煎彻蓬莱岛。 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 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多在红尘道。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边的红色栏杆环绕四周,成群的鱼儿在绿叶和藻类间欢快地游动。骄阳似火,连天上的六龙也怕热而躲在云里。海面的波涛翻滚着,仿佛要把远处的蓬莱仙岛给煮沸了。我在一个由白色虾须制成的床上躺下,枕头则是一颗鲜艳的红玛瑙。尽管公子抱怨扇子无力解暑,可外头的路人们却都在热闹的红尘中忙碌奔波呢。
去完善
释义
1. 水亭:指临水的凉亭。 2. 四面:周围。 3. 朱阑:红色的栏杆。 4. 簇簇:丛生的样子。 5. 游鱼:在水中游动的鱼。 6. 萍藻:浮萍和水草。 7. 六龙:传说中为羲和驾驭的日车。此处借指太阳。 8. 畏热:害怕炎热。 9. 海波:大海中的波浪。 10. 煎彻:煎熬。 11. 蓬莱岛:中国古代神话中海外三仙山之一。 12. 身眠:躺着休息。 13. 七尺:形容身材高大。 14. 白虾须:白色的帘子。 15. 头枕:放在头下的枕头。 16. 红玛瑙:红色的宝石。 17. 犹嫌:仍然觉得。 18. 扇力微:扇子的风力微弱。 19. 行人:路过的行人。 20. 红尘道:繁华的城市街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炎炎夏日避暑情景的诗。诗人以避暑水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夏日画卷。首先,诗中的“水亭四面朱阑绕”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水亭周围的景观,红色栏杆环绕着水亭,给人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接着,“簇簇游鱼戏萍藻”则通过对游鱼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波煎彻蓬莱岛”,诗人运用了神话传说,借六龙之畏惧,来表现炎炎夏日的酷热,同时用“海波煎彻蓬莱岛”来形容海水的热度,进一步强调了夏季的高温。 而在描写自己避暑的方式时,诗人则通过“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将自己比喻成躺在海水里的虾和枕着红玛瑙石头的仙人,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在水中消暑的惬意场景。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多在红尘道”,则是通过对比公子与行人的处境,一方面突出了避暑水亭的优越之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暑水亭作》是南宋诗人赵葵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水亭避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夏日里对清凉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内外交困,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葵作为南宋的一名官员,身兼要职,承担着国家重任。他曾多次领兵抗蒙,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朝廷的腐朽和蒙古大军的压迫,他的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赵葵以诗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赵葵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此外,他还通过描绘水亭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也反映了南宋文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