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席卷了清云,天空万里都是霜降。
野豺先于月亮出现,鲜艳的菊花碰到了重阳节。
秋天的景色使树木显得孤寂,大雁的鸣叫让人想起了故乡。
谁又能知道一壶酒,可以消除百年的忧虑呢?

去完善
释义
1. 咏廿四气诗:这是古代诗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创作的诗歌。
2. 九月中:指农历九月。
3. 元稹:唐朝著名文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4. 清云:清新的云彩。
5. 空天:天空广阔无边的样子。
6. 野豺:野生动物,豺的一种。
7. 祭月:古代祭祀月亮的仪式。
8. 仙菊:菊花的一种。
9.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10. 疏木:稀疏的树木。
11. 鸿:鸿雁,一种候鸟。
12. 一樽酒:一杯酒。
13. 能使百秋亡:意思是这杯酒可以消除所有的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秋天霜降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诗人以细腻的诗句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哀愁,展现了元稹深厚的诗词功底。“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首联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秋天的高远景色,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寂寥与肃杀。而“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则寓意着动物们为过冬做准备,菊花在重阳节盛开,展现出一派浓厚的秋日氛围。接下来的“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则道出秋天的萧瑟让人感伤,大雁的鸣叫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则表示唯有美酒才能驱散秋天的哀愁,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整首诗既描述了秋天的景象,又表达了人们面对秋天的情感,堪称秋日诗篇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这首诗描绘了霜降时节的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展现了元代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此诗作于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正值元稹在朝为官期间。当时,他因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赏识,一度升迁至尚书省右丞,但随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政治地位逐渐削弱。在此背景下,元稹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向往融入到这首节气诗中,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人们对于农耕生活非常重视。因此,元稹在诗歌中对农事活动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