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岳阳楼旁,太阳正渐渐贴近窗户,阳光洒在水面上,形成红色的光影。在这即将逝去的春天里,我不禁感到一丝惆怅。我望向窗外那满溢的湖水,它如同涓涓细流,融入大江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著称于世。
2. 日衔窗:太阳正照在窗户上。
3. 影到深潭赤玉幢:阳光照射到湖水中,形成红色的影子,如同用赤玉制成的经幢。
4. 怅望:失意地看。
5. 残春:春天即将结束之时。
6. 万般意:众多的感慨。
7. 满棂湖水:指湖水映照在窗户上。
8. 入西江:流入长江。这里用来形容湖水浩渺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惆怅之情。首句“岳阳楼上日衔窗”描绘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岳阳楼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句“影到深潭赤玉幢”则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倒影在水中的情景,展现了岳阳楼的高大与壮美。
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在这句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最后一句“满棂湖水入西江”则是对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的描绘,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心中无尽的思绪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惆怅之情,同时也展现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阳楼》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此时元稹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权臣,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任期间,元稹有机会游览了岳阳楼,并在那里写下此诗。
当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作为有识之士的元稹,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希望能重振唐室,但终因触及权贵利益而遭受排挤。在这种背景下,元稹借岳阳楼之景抒发心中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