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遣悲怀三首·其二

标题包含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元稹中明经科进士,进入官场。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查看更多
韩丹彤
去完善

译文
曾经玩笑谈论身后事,如今全都涌上心头。 衣物已经捐赠几乎用尽,仅剩针线却仍不忍开封。 每当回想往事就心疼那些丫鬟仆役,也会因梦见你而送上钱财。 诚然知道这种遗憾谁都有,但贫寒夫妻事事皆多哀愁。
韩丹彤
去完善
释义
昔日:过去的日子。 戏言:开玩笑的话。 身后意:指死后的安排。 今朝:现在,今天。 行看尽:全读作xíngkànjìn,意思是几乎用完。 针线:这里指的是妻子留下的遗物。 犹存:仍然留存。 未忍开:不忍心打开。 尚想:还想着。 旧情:以往的深情。 怜婢仆:对婢女仆人抱有同情。 也曾:也曾经。 因梦:因为梦到了什么。 送钱财:给亲人送钱送物。 诚知:确实知道。 此恨:这种遗憾或悲伤。 人人有:每个人都有。 贫贱夫妻:贫穷的夫妇。 百事哀: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悲哀。
韩丹彤
去完善
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亡妻在世时的生活场景,以及自己对她深深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用戏言和现实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曾经的玩笑如今都成了真,使得诗人感慨万分。 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通过描写亡妻遗物的处理方式,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眷恋。诗人将亡妻的衣物施舍给他人,但针线却保留下来,不忍心打开。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感情之深。 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通过对婢仆的关爱和对梦境的回忆,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诗人想起过去的感情,对婢仆也充满怜爱;而在梦中,他也曾给亡妻送去金钱,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 尾联“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出了人间普遍的遗憾:尽管人们都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但对于贫穷的夫妻来说,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更令他们悲痛。这句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感慨,也是对普罗大众的同情与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传达出对贫贱夫妻生活中诸多困难的关切,使得这首诗歌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
韩丹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遣悲怀三首·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作品,创作于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段时间里,元稹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官员,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的官职生涯并不顺利,曾因为直言不讳而遭贬谪。 在《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元稹通过悼念亡妻韦丛,抒发自己的哀思之情。当时,他的人生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妻子的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首诗中,元稹回顾了与韦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元和年间,唐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元稹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对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韩丹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