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顿时温暖的夏风来到了,原来是小暑节气降临了。
竹林在响动,表示它已经察觉到了雨滴;大山显得阴暗,其实是因为雷声传来了。
家家户户的门窗都被那浓浓的水汽环绕着,台阶上则长满了绿色的青苔。
刚学习飞翔的老鹰和鸷鸟正试着捕捉猎物,而小蟋蟀则努力发出声音宣告夏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倏忽:形容时间短暂,突然之间。
2. 温风:指温暖的风。
3. 因循:沿袭;遵循;按照老规矩行事。
4.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5. 竹喧:竹林中喧闹的声音,通常表示风雨将至。
6. 山暗:山色阴暗,可能因为雾气或云层覆盖所致。
7. 户牖:门窗。
8. 深青霭:深青色雾气弥漫的景象。
9. 阶庭:台阶前的庭院。
10. 长绿苔:长满了绿色的青苔。
11. 鹰鹯:鹰类猛禽。
12. 新习学:学习新的技能。
13. 蟋蟀莫相催:意为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蟋蟀鸣叫提醒人们时间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描绘了小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俗。首先,“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一句点明了时间,即突然间温暖的夏风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小暑节气。接着,“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描述了雷雨来临之前的情景:竹林喧嚷,仿佛在提前感知到雨滴的到来;远山变得阴暗,已然听到了雷声。“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则勾勒了一幅清新的夏日景致:家家户户的门窗都被深色的青霭环绕,而台阶上却长满了翠绿的小草——这正表现了古人生活中的一幅静谧画面。最后两句中,“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既形象地描绘了鹰和鹯争相练习捕食的场景,又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时间的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小暑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时间的和谐共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创作的一首关于时令的诗歌。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朝洛阳人,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三世孙。他因文采出众而进入官场,并受唐宪宗宠信,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位。
在小暑六月节的节气里,炎炎夏日正值麦收时期,农民们繁忙的身影穿梭在田野之中。元稹在诗中写道:“寻岸晚栀尽,绕篱寒露余”,描述了栀子花的逐渐凋谢和露水的存在,揭示了初夏末伏的特点。这首诗反映了元稹在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心境,以及他所关心农事,同时也传达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些信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