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别唐寺丞丈一首
正家巴山阳,占田才百亩。
春秋自耕稼,亦足糊其口。
中年或水旱,采蕨充饭糗。
四壁固屡空,满屋贮蝌蚪。
少蒙义方训,交口相传授。
日记数百言,勇气摩星斗。
既长游乡校,稍稍别妍丑。
父曰尔勉哉,学问贵悠久。
悚然铭诸内,庶几造渊薮。
奈何天降割,累累若孤狗。
三年抱忧患,忍复言进取。
洪惟太上皇,下诏罗琼玖。
提笔入贡士,肝肺始一呕。
时年二十四,一得殆天偶。
自兹青衫缚,连年事奔走。
得官涪江上,距家才百九。
一年一归安,亲族相聚首。
留连辄数月,官长怒诃吼。
三书下下考,荐者一邱叟。
浩然赋归欤,忽复失箕箒。
独身当门阑,内外事纷纠。
母曰毋自弃,一出庸可咎。
迺趋光范门,所志在升斗。
是时京宰相,来者无不受。
殷勤献三策,风化略开剖。
明日益昌学,有旨除度某。
于焉具菽水,聊以慰其母。
维南有真儒,奋起光前后。
六月冒隆暑,愿闻道枢纽。
一见晋其门,妙语得亲手。
归来欢有余,俯仰对穹厚。
益昌异风土,日夕涨尘垢。
母也乐其乐,雅欲安户牖。
版舆不可致,徒使我心愀。
时时遣家僮,历历问安否。
具言唐益昌,盛德世希有。
爱我如骨肉,诲我如师友。
要我以名节,期我以不朽。
母曰尔得此,敬哉不可苟。
努力勤王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庭位于巴山南面,田地仅有一百亩。
春种秋收自己耕种,足以养活家人。
中年遭遇水灾旱情,采集蕨类补充食物。
虽然房屋四壁空空,但满怀学识智慧。
从小就接受正直的教育,以知识和勇气相互激励。
在学校里成长,逐渐学会了分辨美丑。
父亲勉励我要勤奋学习,追求学问的长远价值。
这让我深感警惕,希望能达到深邃的知识境界。
然而生活突如其来的困难,让我感受到孤独与忧虑。
三年间怀着忧患,难以再谈进步。
幸运的是皇帝的仁爱,选拔贤能的人才。
于是我拿起笔成为了贡士,这才开始真正追求自己的人生。
那时我才24岁,偶然间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从此穿着青衫为朝廷服务,常年忙碌奔波。
最终成为了涪江上的官员,离家仅有190里。
每年回家一次,和家人共度欢乐时光。
停留时间稍长就引起长官的不满,不得不匆忙返回工作岗位。
三次科举考试都未及第,荐举人为一寻常老者。
壮志难酬,无奈回归平凡的生活。
独自支撑起门户,内外事务纷繁复杂。
母亲鼓励我说:“不要放弃自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于是我又向京城出发,寻找新的出路。
当时的宰相非常和善,欢迎所有人的建议。
我殷勤地献上三条策略,期望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第二天天子就下令设立学校,让我负责具体事宜。
这样一来,我就能养活母亲,让她过上安稳的生活。
南方有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声名远播,启发后人。
六月的炎热天气中,我愿意向他请教大道理。
见面后就觉得相见恨晚,他的高见让人受益匪浅。
回来以后满心欢喜,觉得可以回报母亲的期望。
然而益昌的风土人情大不相同,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困难。
母亲也乐于见到我的快乐,希望我能安居下来。
可是她的身体无法远行,这让我心中忧虑重重。
每天我都会派遣家童去探望,询问她的情况。
她总是说:“益昌这个地方的人们都很有德行,是世间难得的珍宝。
他们对待我就像亲人一样,教育我如同老师朋友一般。
他们鼓励我保持高尚的名节,期望我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母亲嘱咐我说:“你能得到这样的关心和爱护,一定要恭敬待人,不能苟且度日。”
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大事之中,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去完善
释义
《奉别唐寺丞丈一首》:
1. 巴山阳: 位于四川境内的巴山之南。
2. 春秋: 指春播秋收的农耕时节。
3. 糊其口: 勉强维持生计。
4. 水旱: 指遭遇水灾和旱灾。
5. 饭糗: 用干粮充饥。
6. 四壁: 形容家境贫寒。
7. 蝌蚪: 借代书籍,因古代书写在竹简上,形似蝌蚪而得名。
8. 义方训: 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核心的教诲。
9. 水星: 古人认为水星代表智慧和决断力。
10. 乡校: 乡村学校。
11. 别妍丑: 分辨善恶美丑。
12. 遨游: 勤奋学习。
13. 割: 指灾难或变故。
14. 洪惟太上皇: 指的是宋徽宗皇帝。
15. 花瑶玖: 比喻选拔贤能之士。
16. 青衫缚: 借指成为官员。
17. 涪江: 位于四川境内。
18. 安归: 回家探亲。
19. 门阑: 家门。
20. 咎: 责怪。
21. 光范门: 宫廷之门。
22. 风化: 教化风俗。
23. 日盛昌学: 国家日渐繁荣昌盛。
24. 具菽水: 备齐生活所需。
25. 南有真儒: 南方有位真正的儒士。
26. 道枢纽: 掌握大道的要领。
27. 晋其门: 登门拜访。
28. 穹厚: 天空高远。
29. 雅欲安户牖: 母亲希望能安居。
30. 版舆: 供老年人乘坐的手推车。
31. 心愀: 悲伤忧愁。
32. 家僮: 家中的仆人。
33. 问安否: 询问身体健康情况。
34. 唐益昌: 作者的朋友唐益昌。
35. 诲我如师友: 像老师朋友一样教育我。
36. 要我以名节: 要求我坚守气节和名誉。
37. 期我以不朽: 期望我在历史上留下永恒的名声。
去完善
赏析
《奉别唐寺丞丈一首》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唐寺丞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诗人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诗中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出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别唐寺丞丈一首》是南宋文人度正的作品,创作于南宋初期。
在南宋初期,中原地区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度正本是四川南充人,年少时以才华横溢闻名乡里。他在这动荡的岁月中成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在这种背景下,他结识了时任唐寺丞的丈人,深感其德艺双馨、为民谋福的情怀,因而为之敬慕不已。这首《奉别唐寺丞丈一首》正是他在告别丈人时所作,抒发的是自己渴望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心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