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
杜陵有穷老,白头惟苦吟。
正气自天降,至音感人深。
昭回切云汉,旷眇包古今。
万壑入溟海,一枝成邓林。
掩抑鬼神泣,寂寥星月沈。
珠凭罔象得,玉看晶采寻。
穰穰丰年谷,磊磊殊方琛。
病源问岐伯,兵畧须淮阴。
流寓四方路,浩荡平生心。
每览述怀篇,使我清泪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陵有位贫苦的老者,满头白发却执着于苦苦吟诗。他的诗充满了正直之气,那扣人心弦的诗句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他的诗篇穿越时空,仿佛破晓的曙光划破黑暗的天空,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他的诗句如同百川汇入大海般浩瀚,又如松柏根深叶茂般扎实。那些精心雕刻的篇章让神鬼为之动容,星辰与月亮也为之暗淡。
他的诗篇就像珍珠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又像宝玉从顽石中磨砺出精美的质地。它们就如同丰收的稻谷和各地罕见的珍宝一般珍贵。这位诗人对于疾病的理解和兵法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在外流浪的日子和勇敢面对生活的胸怀,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每当读到他那些感慨人生的诗篇,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杜陵:即唐朝诗人杜甫的故居,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的少陵原。
2. 有穷老:形容杜甫晚年生活困顿。
3. 白头惟苦吟:形容杜甫在老年时期仍然坚持创作。
4. 正气自天降,至音感人深:称赞杜甫的诗才出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 昭回切云汉,旷眇包古今:形容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既表达出古代的情怀,又蕴含了现代的思想。
6. 万壑入溟海,一枝成邓林:借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示他的视野广阔。
7. 掩抑鬼神泣,寂寥星月沈:形容杜甫诗歌的语言生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8. 珠凭罔象得,玉看晶采寻:比喻通过研读杜甫的诗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智慧。
9. 穰穰丰年谷,磊磊殊方琛:形容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0. 病源问岐伯,兵畧须淮阴:借用古代名医岐伯和军事家淮阴侯的例子,表示杜甫诗歌涉及各种领域。
11. 流寓四方路,浩荡平生心:形容杜甫一生漂泊不定,但胸怀壮志。
12. 每览述怀篇,使我清泪淫:表示自己每次阅读杜甫的诗歌都会深受感动,留下眼泪。
去完善
赏析
《读杜诗》张方平这首古诗的赏析:
本诗以杜甫为切入点,展现了他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前四句描述了杜甫的生活困苦与执着苦吟的精神面貌。诗人以“正气”、“至音”来形容杜甫的诗,表达出对其诗歌深刻影响的认可。接下来的诗句从多角度描绘了杜甫的诗词世界,如“万壑入溟海,一枝成邓林”体现了其广阔丰富的题材;“掩抑鬼神泣,寂寥星月沈”则表现出其深沉的情感感染力;而“珠凭罔象得,玉看晶采寻”则揭示了杜甫诗词中隐藏的智慧和哲理。
之后,诗人分别通过“穰穰丰年谷,磊磊殊方琛”及“病源问岐伯,兵畧须淮阴”等诗句,展示了杜甫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和对国家治理的建言献策。
结尾两句“流寓四方路,浩荡平生心”是诗人对本诗的核心思想的概括,体现出杜甫虽历经坎坷但仍保持胸怀壮志的心境。最后,诗人表示每次阅读杜甫的诗篇都会令他感动落泪,表达了对自己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杜诗》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张方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1127年之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活跃在这个时代。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张方平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的文采横溢,才思敏捷,深受宋徽宗的赏识。然而,这个时代也是北宋政权逐渐衰落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疾苦频发。这些社会现象都对张方平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读杜诗》中,张方平表达了对唐代诗人杜甫的敬仰之情。他赞美杜甫的诗篇能够反映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体现了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与张方平自己的人生观念和创作理念是一致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