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閟堂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前听说过这位王子猷,他也曾借住的地方种植竹子。这君子令人喜爱,人也清雅不凡。他的哥哥贫穷又瘦弱,每顿都吃不饱肉。他在堂前亲手栽培,守护着这片无尽的绿意。他的官职每年大半时间,剩余的日子像蜡烛一样短暂。等到儿子长大成人,他已经准备退休回家了。哪里能享受到竹林的美好,以实现我的愿望呢?应该会麻烦那个地方的人,每天给我报平安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閟堂:宋朝诗人洪迈的诗歌名称。
2.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3. 此君:指竹子。这里用王子猷的典故来形容竹子的高雅品质。
4. 清不俗:指人品高洁,与众不同。
5. 伯氏:兄弟中的老大,此处指洪迈的大哥。
6. 一饭不饱肉:形容生活贫困,吃饭都不能保证有肉吃。
7. 自经始:自己开始经营修建。
8. 无尽绿:指竹子绿色的生命力旺盛,象征生机盎然。
9. 一官:做官的一种,这里是指洪迈的哥哥在地方上做官。
10. 强半:过半,指时间过得很快。
11. 余日如转烛:比喻光阴流逝,生命无常。
12. 稚子:幼小的孩子。
13. 牵归毂:指把孩子带回家乡。
14. 嘉荫:美好的树荫,这里代指家乡的田园生活。
15. 偿我志愿足:实现我的愿望,过上理想的生活。
16. 彼邦人:指洪迈家乡的人。
17. 平安幅:平安信,古时候人们用布写信,称为“幅”。
去完善
赏析
《清閟堂》是南宋诗人洪迈所作的一首描绘清閟堂景象的诗。诗中赞美了竹子的高雅气质和坚韧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详细的赏析:
1. 首联“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引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对竹子喜爱之情。通过对比,强调自己借宅种竹的决心与勇气。
2. 颔联“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赞美竹子的美好品质,同时点出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高雅脱俗。
3. 颈联“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描述伯氏的生活困境,饥饿度日的悲惨境况。
4. 尾联“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尽管生活贫困,但诗人仍坚持在堂前种植竹子,以此守护这片绿色世界。
5. 中间两联“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幅”:表达诗人在任官期间的生活感悟,感慨时光流逝,希望家人平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竹林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閟堂》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洪迈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朝的兴起、靖康之变等,导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洪迈,字景卢,号野处,福建福州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官至礼部尚书,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文人。然而,在洪迈的一生中,他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和不幸。例如,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曾因政绩不佳而被免职;此外,他还曾卷入宫廷权力斗争,遭受排挤和打压。
在南宋晚期,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儒家思想盛行,士大夫们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道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洪迈创作了这首《清閟堂》诗,以表达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在这首诗中,洪迈通过对清閟堂的描绘,表达了他的隐逸之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以“清閟”为主题,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总之,《清閟堂》是洪迈在南宋晚期复杂历史背景下,通过诗意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的一首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