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哪位知道祭拜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它就坐落于繁华的城市之外,四周古柏参天,森然茂密。那绿色的台阶上,碧草繁盛,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透过绿叶,偶尔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致都无法掩盖那沉重的心事。曾经有两次为蜀汉帝王出谋划策、开创基业的老人,却因操劳国事而去世。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让无数英雄为之落泪。

去完善
释义
丞相祠堂:指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即成都。三国时设置锦官管理织锦事务,故有此称。
三顾频烦:刘备三次前往卧龙岗,邀请诸葛亮出山,共同策划天下的政策方针。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又帮助刘禅稳定政权,施展才智。
出师未捷:指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却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去完善
赏析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中以古朴淡雅的笔调描绘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通过对古迹景色的描绘,寄寓了对诸葛亮一生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武侯祠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之宁静。两句意在表达寻找丞相祠堂的过程和周围环境的气氛,仿佛让人感受到了时光流转和历史沧桑。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春天里的盎然生机,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的统一事业仍然具有美好前景的信念。这里的“自春色”、“空好音”是对丞相一生功绩及其壮志未酬的沉痛悼念。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高度评价的方式赞誉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位君主时制定国策的才略和他的忠诚之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惋惜,认为他至死都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这对后来者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最后一句强调尽管英雄已经逝去,但他依然令人尊敬,使人泪目。
全诗以古柏起兴,通过描绘武侯祠的景色,用自然的景象勾画出诸葛亮的一生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感慨。整首诗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感和苍茫的时代感,使得人们陷入对历史的深思和对英雄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非常困苦,他先后经历了战乱、失散家人、流离失所等磨难。
在这一时期,杜甫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更加深刻,他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越发强烈。在《蜀相》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敬仰和怀念。诸葛亮在当时被誉为“蜀汉第一功臣”,他的忠诚和智慧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典范。
通过回顾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杜甫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同时也借古讽今,对当时朝廷的昏暗无能表示不满。他希望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能够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国家尽心尽力,共同挽救危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