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稿为寇所攘感而赋
旧闻野妇泣遗簪,行稿遭攘感更深。背锦奚奴犹抱恨,还毡寇盗不逢今。鸡林有识宁希价,饭颗相逢笑苦心。侧近云山休厌我,盖棺未定尚狂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日听说一位村妇哭遗簪的旧事,我行走在路上,翻阅我的文稿时,深感世事沧桑。回想过去,那些抱着怨恨离开的仆人,以及那些没有赶上这个时代的强盗和贼寇,都成为了过往的故事。在鸡林这个地方,有些识货的人会欣赏它的价值,而与我相遇的人,则会笑笑,感叹生活的艰辛。请别嫌弃我身边环绕的山川河流,毕竟我还没有盖棺定论,还在不断地抒发自己的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背锦:指身后背负的锦绣。比喻自身的才华或名声。这里可以理解为黎伯元的作品和才华。
2. 奚奴:指的是仆人。这里是指背着黎伯元诗稿的仆人。
3. 饭颗:山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古时候诗人常在这里聚会,这里的“饭颗”可能也是代指诗人聚会的地方。
4. “鸡林有识宁希价,饭颗相逢笑苦心。”这两句是说的诗人之间的友谊和才情,表达出虽然自己的作品被掠夺,但是自己内心的才情是无法被掠夺的。
5. "侧近云山休厌我,盖棺未定尚狂吟。"这句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坚守,尽管遭遇磨难,但是依然保持自信和对诗歌的热爱。
去完善
赏析
《吟稿为寇所攘感而赋》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黎伯元在失去手稿后的感怀之作。诗中通过“旧闻野妇泣遗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失稿的痛惜之情。“行稿遭攘感更深”则是对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述。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背锦奚奴犹抱恨”引用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当时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在逃亡途中,杨贵妃被杀,李隆基因此留下千古遗憾。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虽然遭受了损失,但并不会因此而气馁,仍会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还毡寇盗不逢今”则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这里的“还毡寇盗”指的是那些抢夺他人财物的小偷强盗,诗人坚信自己不会遇到这样的人物,也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境,重新振作起来。
后面的诗句“鸡林有识宁希价,饭颗相逢笑苦心”则是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才华和价值会得到世人的认可。“侧近云山休厌我,盖棺未定尚狂吟”则是诗人对于生活的豁达态度,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他也不会因此而消沉,而是会坚定信念,继续奋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吟稿为寇所攘感而赋》是明代诗人黎伯元的作品。该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末期,即公元15世纪初至17世纪初。这个时期,明朝内部政治腐败,外部面临着辽东女真族崛起的威胁,国家局势日益紧张。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黎伯元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其人生际遇也深受影响。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黑暗,选择辞官归隐。然而,即使在家乡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的诗稿被盗贼掠夺,这使他深感痛心。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诗歌中,黎伯元以自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诗稿被盗这一事件的描绘,表达了文人墨客在面对时代动荡时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