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叶以礼

标题包含
答叶以礼
洛诵遥闻塾在闾,卜邻仁厚是安居。汉灰未息犹飞劫,秦火何尝尽毁书。夜月七弦弹别鹤,春江尺素托双鱼。斯文否极终当泰,适鲁载歌风满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他乡听到书塾的声音,决定搬去这个邻里和睦的地方居住。诗人看到战乱之后,书籍仍然存在,表达了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夜里,他弹奏着琴弦,春天里,他用书信传递情感。诗人相信,虽然文化有时会受到摧残,但终究会繁荣昌盛,就像他们在郊外唱歌、享受和风的日子一样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洛诵:指洛阳一带的声音,这里可能指的是当时著名书院的读书声。 2. 塾:学校或私塾。 3. 闾:街坊,村落。 4. 卜邻:选择邻居,这里表示选择与有德之人居住在一起。 5. 仁厚:仁爱宽厚,这里形容邻居的品质。 6. 安居:安居乐业,安定的生活环境。 7. 汉灰未息犹飞劫:指汉代的火药战争尚未平息,这里的“劫”可能指的是战争的破坏力。 8. 秦火何尝尽毁书: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书籍并没有被完全销毁。 9. 夜月七弦:夜晚月光下的七弦琴,这里可能指的是弹奏乐曲的场景。 10. 别鹤:离别时弹奏的曲子,这里可能是表达思念之情。 11. 春江尺素托双鱼:春天江边的书信通过双鲤鱼传送,这里可能是指传递消息的方式。 12. 斯文:文化,文明。 13. 否极终当泰:意思是事情到了最坏的时候,就会慢慢好起来。 14. 适鲁载歌风满雩:前往鲁地唱歌庆祝,这里的“雩”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祭祀活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答叶以礼》中,诗人黎伯元借回答友人叶以礼的问题,表达了对读书环境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诗人首先通过描述“洛诵遥闻塾在闾”,表现出了自己对于古代儒学教育的尊重和向往,希望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接下来的诗句“卜邻仁厚是安居”则表达了诗人在寻找一个充满仁爱的邻居,这使诗人更加向往和期待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居所。 接着,诗人用“汉灰未息犹飞劫,秦火何尝尽毁书”两句,道出了历史上的焚书之祸,揭示了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的事实。然而,尽管遭受了磨难,但书籍并没有被完全摧毁,这些文化传承了下来,激励着诗人继续坚守信念。诗人认为:“斯文否极终当泰”,即只要坚定信念,守得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切困难终将过去,否极泰来。 在后两句“夜月七弦弹别鹤,春江尺素托双鱼”中,诗人用优美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他的生活理想。他在明亮的月光下弹奏七弦琴,用音乐倾诉自己的情感;在春意盎然的江边,寄送着自己的问候与祝福。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对高雅、和谐生活的追求,以及他深厚的友谊。 最后,诗人以“适鲁载歌风满雩”结束全篇。这里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未来充满希望的理念。诗人用充满激情的笔触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追求真理,坚定地传承文明,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总的来说,这首《答叶以礼》充分展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抒发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叶以礼》这首诗是清朝著名诗人黎伯元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中期,大约在18世纪下半叶。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政治上,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加强对民间的控制和压迫。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文化上,古典文学的发展逐渐走向高峰,诗词歌赋等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黎伯元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在仕途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答叶以礼》这首诗是黎伯元写给友人叶以礼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他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人生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得失无常,唯有真挚的友谊才是永恒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黎伯元与叶以礼之间的深厚友谊,也表达了他在复杂社会中坚持自我、追求理想的不懈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