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寄陈默甫
烟月圆沙几度留,风蓬飘转可能休。劳生无地求如愿,何处有乡居莫愁。东阁遗经终世用,安邦长策亦人谋。吟边颇忆同心友,自拂朱弦散隐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几番波折流连在沙漠中的烟花圆月之下,随风飘荡的车篷不知何时能停下休息。在这辛劳奔波的生活中,似乎没有找到实现梦想的地方,哪里才是那无忧无虑的家乡呢?东阁中留下的经典始终贯穿整个人生历程,为国家安定而制定的良策也需要众人的智慧。在诗意的世界里,我格外怀念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轻轻地拨动琴弦,驱散心中的忧虑。
去完善
释义
《别后寄陈默甫》:本诗是明朝诗人黎伯元的作品,用于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1. 烟月:指朦胧的月光。
2. 圆沙: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这里是借指作者当时所在地。
3. 风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4. 劳生:指辛苦劳累的人生。
5. 东阁:东汉时朝廷储存档案的库房,这里代指国家治理的重要场所。
6. 安邦:使国家安定。
7. 长策:指治国的长远策略。
8. 人谋:人的智慧和谋略。
9. 吟边:诗人的思绪之中。
10. 同心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11. 朱弦:喻指诗歌创作,这里代指文学创作。
12. 散隐忧:消除心中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别后寄陈默甫”,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首联通过描绘烟月、圆沙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此环境中多次驻足停留。颔联则用“风蓬飘转”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颈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让他感到迷茫,他渴望找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家园。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切,认为安邦的长策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努力。
尾联则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诗人抚琴弹奏,以此排解心中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诗人黎伯元的《别后寄陈默甫》一诗,是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创作的。这个时期,明神宗在位,是明朝的中期阶段,政治较为稳定,但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
黎伯元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际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他身处科举功名之世,却对社会的腐败现象深感痛惜。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陈默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世事难料,两人在一次分别之后,便再无相见之日。这首诗正是黎伯元在与陈默甫离别后,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之情。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明朝中期的文坛盛行复古主义文学运动,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为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黎伯元的诗歌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力求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对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