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庵访伍智卿
金紫山前访隐君,抗尘踪迹畏移文。松杉响振半天浪,猿鹤幽栖一坞云。岚翠拥庐苍壁立,源泉出涧细流分。劫灰不到盘中土,准拟移家避世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金紫山前探访隐居的智者,抵抗尘世纷扰避免世俗干扰。松树和杉树的声音如波涛般涌动在天空中,与山中猿猴、仙鹤共处于一片云雾深处。青山翠绿的雾岚围绕茅屋,四周苍翠的山壁如同矗立的屏风。清澈的泉水从山间的小溪流淌出来,形成许多分支。在这如盘古开天辟地般的土地上,没有遭遇战乱的侵扰,我打算搬到这里来躲避世俗的纷扰。
去完善
释义
1. 金紫山:位于广州白云山北麓,因汉南越王赵佗在此筑有金印紫绶而得名。
2. 隐君:这里指伍智卿。
3. 抗尘踪迹:比喻离开繁华世俗,过上清静生活的行动。
4. 移文:此处指“移檄”,即转移檄文的焦点,暗示自己有意回避尘世纷扰。
5. 松杉响振半天浪:松杉的声音在空气中振动,像波涛一样在空中荡漾。
6. 猿鹤幽栖一坞云:形容伍智卿的居所周边,山色云雾缭绕,犹如与世隔绝的仙境。
7. 岚翠拥庐:庐是指房屋,岚翠是雾气与山林绿色的结合,表达的是山间青翠的美景环绕着伍智卿的住所。
8. 苍壁立:苍壁指的是山岩陡峭,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环境的峻峭。
9. 源泉出涧细流分:意思是清澈的泉水从山谷中流出,分支成小溪。
10. 劫灰不到盘中土: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伍智卿居住环境的赞美,认为此地未被战乱所侵扰。
11. 准拟:表示准备或打算做某事。
12. 移家避世氛:意指由于对世道的忧虑而想要离家迁移,到伍智卿所在的金紫山等地过上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探访隐居之士的诗篇。首先,诗人以“金紫山前访隐君”开篇,交代了诗的地点和目的。接下来,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如“抗尘踪迹畏移文”、“松杉响振半天浪”、“猿鹤幽栖一坞云”等,描绘了山中环境的高洁与清幽,也暗示了隐居者生活环境的静谧和与世隔绝。同时,诗人通过“岚翠拥庐苍壁立”、“源泉出涧细流分”等诗句表达了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宁静。最后,诗人以“劫灰不到盘中土”表达了对这片净土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本人想要移家避世氛的愿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石井庵访伍智卿》是明朝诗人黎伯元创作的,具体创作年代大约在明朝中期,即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初。这个时期,明朝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黎伯元,字仁山,号西涯,广东南海人。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以才学著称于世。然而,他在科场中屡次失意,未能考取功名。这使得他对世事产生了深深的感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在这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仍然对士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墨客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中,渴望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在科场上屡屡受挫,如黎伯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黎伯元来到了石井庵,探访友人伍智卿。两人曾一同求学,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如今,伍智卿已经出家为僧,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黎伯元则依然在科场中挣扎,感叹命运的无常。两人在石井庵相会,畅谈人生,感叹世事。这种心境使得黎伯元写下了这首《石井庵访伍智卿》,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