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自端泮还乡
满眼莺花欲发吟,四方戎马正关心。农归渤海家如寄,人恨桃源路不深。夜月啼鹃空惨怆,朝阳鸣凤遂消沉。三年枉作莼鲈梦,采蕨惟应入翠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目之所及,满眼的春花盛放让人忍不住想要吟诗颂咏,但四方的战乱局势亦令人担忧不已。农民们离散到渤海各地,生活仿佛如同暂居,人们痛恨着桃源之路未能走得更加深远。夜晚月光下的杜鹃啼哭让人心生悲凉,早晨的阳光下凤凰鸟叫声渐渐消失。三年的理想抱负似乎都成了一场空梦,采摘蕨菜也只能走向那青翠的山林。
去完善
释义
1. 莺花:指春天景色。这里特指诗人眼中的美好景致。
2. 吟:诗,此指做诗。
3. 四方戎马:指的是当时全国各地都有战事发生。
4. 渤海:这里指的是河北一带地区。
5. 家如寄:形容在外奔波,家庭安定犹如寄居。
6. 桃源:即桃花源。陶渊明曾以此地作为理想中的隐居地,此处寓意追求宁静的田园生活。
7. 路不深:对实现理想生活的期盼与现实的差距。
8. 夜月啼鹃:杜鹃鸟在夜间啼哭,比喻哀愁之情。
9. 朝阳鸣凤:凤凰在早晨鸣叫,喻指才子贤能之士崛起,这里的消沉指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10. 三年枉作:指虚度的光阴。
11. 莼鲈梦:用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12. 采蕨:采摘野菜的一种,此指回归乡村。
13. 翠岑:青山翠岭,此指自然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三月自端泮还乡》中,诗人黎伯元表达了他在春日回乡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诗的开篇以“满眼莺花欲发吟”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紧接着“四方戎马正关心”又点出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忧。接下来的诗句“农归渤海家如寄,人恨桃源路不深”揭示了战乱下百姓的苦难,他们渴望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安居乐业的生活,但现实却令人无奈。“夜月啼鹃空惨怆,朝阳鸣凤遂消沉”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百姓不幸命运的同情和痛心。最后两句“三年枉作莼鲈梦,采蕨惟应入翠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隐居山林、避世避乱的愿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自端泮还乡》是明朝诗人黎伯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一时期,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嘉靖年间,黎伯元作为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诗才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作品广为流传。
在黎伯元所处的时代,明朝社会经济相对稳定,但政治环境却较为复杂。嘉靖皇帝在位时,宦官权势熏天,党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离开官场,回归故乡,过上隐居的生活。黎伯元也是如此,他在还乡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以表达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首《三月自端泮还乡》中,黎伯元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