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丙申端月避寇竹州冈梁家 其二
蚤作逢人日,客途难自舒。四方戎马地,一宿野人居。翠小梅初缀,金匀柳尚疏。阴暝望开霁,世运定何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点起床正好赶上了人们互相问候的日子,身处异乡感到很不自在。四面八方都是战马驰骋的地方,只能暂且在野外住一晚。翠绿的小梅花刚刚挂上枝头,金黄的柳树还显得稀疏。在阴沉的天气中期待着雨过天晴,世界的运势又会怎样呢?
去完善
释义
1. "蚤作":早起劳作。蚤,通早。
2. "逢人日":节日名,即人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
3. "难自舒":难以自我舒缓。舒,舒缓,放松。
4. "四方戎马地":指战乱之地。戎,兵事;戎马,借指战争。
5. "一宿":过一夜。
6. "翠小梅初缀":意指翠绿的小梅树上刚刚结出梅花。翠小,指翠绿的小树;梅,此处指的是梅花;缀,连接,组合。
7. "金匀柳尚疏":金色的柳叶在风中摇曳,显得稀疏。金匀,指金色的叶子;柳,柳树;尚疏,还显得稀疏。
8. "阴暝":昏暗的天色。阴,阴暗;暝,昏暗。
9. "望开霁":期待天气转晴。开霁,原意是云消雨散,这里喻指天气放晴。
10. "世运":指社会发展的趋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黎伯元在战乱时期避乱山野的诗歌。全诗以“蚤作逢人日”开篇,写诗人早早起床,正值人们过“人日”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中,诗人却在旅途中感受到无尽的不安和焦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战乱的背景。
紧接着,诗人写到“四方戎马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铁蹄践踏着百姓的生活。在这样四处兵荒马乱的地方,诗人只能无奈地在山野间借宿一晚,体现了诗人身为一个文人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然后,诗人以“翠小梅初缀,金匀柳尚疏”描绘了山中初春的美景。翠绿的嫩芽,刚开的小梅花,以及金黄色的柳树都还显得有些稀疏。这里的景色虽然美,但在诗人看来,却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无法让他感到安宁和快乐。
最后,诗人用“阴暝望开霁,世运定何如”表达了对未来战局的忧虑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他望着阴霾的天空期待阳光的出现,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世界命运能够得到改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打动人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正丙申年,即公元1356年,是元朝末期的一段动荡时期。此时,中国南方各省爆发了许多农民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巾军起义。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黎伯元为了避难,来到了竹州冈梁家的一个僻静之处。
黎伯元在元至正年间曾任廉访使、行省参政等职,因忧国忧民,屡次上疏弹劾奸佞而遭排挤。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深感国家危机,忧心忡忡。与此同时,他的家族也受到战乱的波及,不得不四处躲避战火。
至正丙申端月,正值农历五月,此时的江南地区气候炎热,但战火仍在蔓延。黎伯元在这段时期的人生际遇可谓坎坷,他既要面对战乱带来的生死考验,又要担忧家族的安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