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园亭
处士庐幽信步寻,修篁乔木接繁阴。一弓村径藏闲地,九夏秋声入茂林。树外近山随坞合,花开细水到池深。人生早作丘园计,回首辋川成古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宁静的乡村小径漫步寻找,茂密的竹林和高大的树木投下绿荫。一条弯曲的乡村小路隐藏在悠闲的地方,夏日的声音传入了茂盛的树林。外面的山坡随着山谷逐渐靠拢,花朵盛开时小溪缓缓流淌到池塘深处。在生活中早早地计划好田园生活,回头看看辋川(诗中提到的地名)已经成为历史和现在。
去完善
释义
1. 邓氏园亭:这首诗描述的是邓氏的园林景观。
2. 处士:原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可能是指隐居于邓氏园亭的人。
3. 庐:指房屋,这里指园林中的建筑。
4. 幽信步寻:在幽静的地方漫步寻找。
5. 修篁乔木:高大挺拔的竹子和高大的树木。
6. 繁阴:繁茂的树荫。
7. 一弓村径:一条弯曲的乡村小路。
8. 九夏秋声:指夏天和秋天的声音。
9. 树外近山随坞合:树林外的近山随着山坞的延伸逐渐靠拢。
10. 花开细水:开花的季节,细细的流水。
11. 丘园计:指隐居田园的计划。
12. 辋川: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南的一个风景区,唐代诗人王维在此建有别墅,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后世以此作为田园诗的代表。
去完善
赏析
《邓氏园亭》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词,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景象展现了邓氏园林的美丽与宁静。在诗中,“处士庐幽信步寻”表明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幽静而充满生机的园林;接着,以“修篁乔木接繁阴”形象地描绘了竹林和树木交织而成的阴凉美景。接下来的两句,“一弓村径藏闲地,九夏秋声入茂林”分别描述了乡村小径和茂密树林的美景以及它们的和谐共存。随后,“树外近山随坞合,花开细水到池深”进一步刻画了山林与水池的美景,这些景观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最后,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用“人生早作丘园计,回首辋川成古今”呼应主题,表达了对邓氏园林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中国古代田园诗歌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正德年间,明朝的文人墨客们纷纷效仿前人的风流雅韵,兴建自己的私人园林,借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黎伯元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这首《邓氏园亭》。
黎伯元在明朝正德年间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湖广参政等官职,他在任职期间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为民请命、赈济灾民,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赞誉。然而,由于他性格刚直,不善逢迎,因此在官场上屡受排挤,屡次遭到贬谪。在这段时间里,黎伯元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开始厌倦世俗的纷争,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文人士大夫们仍然沉浸在吟风弄月的文学创作之中,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来描绘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的残酷。在这样的背景下,黎伯元创作了这首《邓氏园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