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和邢子屑孙肖之始春见寄 其一
东风初到乱山头,无数残梅雨未收。
何待伤春对晴景,暝云横尽古今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刚拂过山头,无数的梅花在雨中凋零。为什么要在晴朗的日子里悲伤春天呢?暮色中的云彩横亘着古今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寄和邢子屑孙肖之始春见寄 其一》
注释:
1. "东风":春风。这里指春天的气息。
2. "乱山头":杂乱的山头,形容山头的形状不一。
3. "残梅":凋谢的梅花。
4. "雨未收":雨水还没有停止。这里指春天的细雨。
5. "何待":何必等待。
6. "伤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感伤。
7. "晴景":晴朗的天气。
8. "暝云":黄昏时的云彩。
9. "横尽":弥漫整个空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描绘初春景象的诗。诗中作者以“东风初到乱山头”起句,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山头的混乱景象,形象地展现了初春万物复苏的生机。紧接着,诗人又以“无数残梅雨未收”来表现春天的滋润,既体现了春雨绵绵的特点,也借此暗含了对梅花凋谢的惋惜之情。
“何待伤春对晴景”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伤情绪。这里的“伤春”并非指因春光消逝而伤感,而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担忧与忧虑,担心美好时光稍纵即逝,与“晴景”形成鲜明对比。而“暝云横尽古今愁”,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千古的愁绪融合在一起,突显出诗歌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描绘初春景象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的担忧,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层的思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和邢子屑孙肖之始春见寄 其一》是南宋诗人王铚于1189年在滁洲任幕僚时创作的组诗之一。王铚(1136年-1213年),字性之,一字刚叟,学者称雪溪先生,浙江义乌人。此时期,正值南宋中期,金国压迫下南宋政权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爱国志士报国无门。
在创作这首诗之前,王铚的生活颇有些波折。早年他在金华读书,成年后开始游历四方。曾入蜀求学,又曾学医于钱塘。后来因为向皇帝上书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获罪,被编管柳州。此后一度隐逸于杭州西湖的竹阁。再后担任一些地方官职,任职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爱护百姓,颇有政绩。但他个人则因不满朝政而常常辞官归田。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现实状况。一方面,面对金国的强大压力,南宋朝廷选择了妥协求和,导致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广大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忧虑不已,却又无力回天。而王铚本人的生活经历,也使他对这个时代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