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行淮

标题包含
行淮
老翁八十鬓如丝,手缚黄芦作短篱。 劝客莫嗔无凳坐,去年今日是流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老人已八十岁,白发如丝般垂落,他以黄芦为材料,亲手制作短篱笆。他劝慰客人不要因为没有凳子而生气,因为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流离失所。
去完善
释义
1. 行淮:指沿着淮河行走,淮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 2. 高翥:南宋著名诗人。 3. 老翁:此处指一位年老的男子。 4. 八十:此处的“八”为虚数,表示老人年龄较大。 5. 鬓如丝:形容头发白得如同蚕丝。 6. 黄芦:一种草本植物,可用作制作篱笆。 7. 短篱:临时搭建的简易篱笆。 8. 劝客:劝说客人。 9. 莫嗔:不要生气。 10. 无凳坐:没有凳子可以坐。 11. 流移:流离失所,指因为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老翁八十鬓如丝”起笔,描绘了暮年老人的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形象。他的年纪已经高达八十,然而仍然勤劳地用手中的黄芦编织成矮小的篱笆,体现出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这个形象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和外表的沧桑,而在于精神的执着追求和高尚情操。 诗人接下来“劝客莫嗔无凳坐,去年今日是流移”,揭示了老人曾经流离失所的生活经历。诗人以此表达出他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通过对老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淮》是南宋诗人高翥于淳熙年间(1174-1189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高翥以游子的视角描绘了淮河流域的壮丽景色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在淳熙年间,南宋王朝虽然偏安江南,但在政治上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高翥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选择以诗歌为武器,反映民间的苦难,呼唤社会的关注。 在高翥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走江淮之间,亲眼目睹了淮河沿岸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行淮》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淮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高翥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如战争带来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等,呼吁统治者采取措施改善民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