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台渡

标题包含
天台渡
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 余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 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 苍阴布仙迹,野芳生幽趣。 山色各有旧,春情宛如诉。 徘徊良自得,泱漭又将暮。 遐瞻金碧庭,可入丹泉路。 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似孙(1089年-1157年),字敏仲,号疏寮,浙江会稽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生于北宋末年,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陆游、杨万里等文人墨客交游甚广。后来,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条江水分清浊,只流向青青村庄。 云朵飘散带着湿润气息,远方的雾气轻盈如白纱。 船只轻便随波而下,狭窄的石滩水流湍急汹涌。 苍茫的山影散布着仙人足迹,野外的小花开出静谧的魅力。 每座山的色彩都有它的故事,春天的情感仿佛在倾诉。 漫步其中得到心灵的满足,时光流转又将近黄昏。 远远眺望那金色的殿堂,似乎通往仙境的道路已经打开。 今晚就在桃花树下安睡,不要匆匆离开这美丽的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台渡:位于浙江天台县,是古代的一个渡口。 2. 清浑:指江水清澈与浑浊的部分。 3. 青村:指绿色的村庄。 4. 余云:即残云。 5. 薄润:微薄的湿气。 6. 远霭:远方的雾气。 7. 轻素:轻盈的白色物质,此处指雾气。 8. 石狭:险峻的石头地段。 9. 奔湍怒:形容水流急速奔腾的情景。 10. 苍阴:深青色的阴影。 11. 仙迹:神仙的踪迹,这里指古迹。 12. 野芳:野外的小花。 13. 春情:春天的景色。 14. 宛如诉: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15. 徘徊:在此地来回走动。 16. 泱漭:广大无边的样子。 17. 金碧庭:金碧辉煌的庭院。 18. 丹泉路:通往丹泉的道路。 19. 桃花:桃花村,位于天台山上,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20. 切莫:不要。
去完善
赏析
《天台渡》是高似孙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词。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天台渡为背景,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机。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首联“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形象地描绘了江水清澈与浑浊并存的景象,以及江水从青山绿水中流淌而过的情景。这一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瑰丽,又暗示了人生百态。 颔联“余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描述了天空中的云朵和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轻盈飘逸的景色。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美好,也为下文描写山水的壮丽铺垫了情感基础。 颈联“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进一步刻画了江水的特点。船只轻快地顺水而下,水流在狭窄的河道中奔腾激荡,表现出大自然的活力与激情。这种描绘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律动。 尾联“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建议人们在欣赏美景时,不要急于离去,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这句诗既是对读者的提醒,也是诗人自身情怀的体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渡口,苍茫江面横流,是诗人高似孙创作《天台渡》的灵感来源。这首描绘天台渡景色的诗篇,作于南宋晚期(约公元1190年前后)。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腐化,山河破碎。诗人在这一时期生活坎坷,曾多次被贬谪、流放,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认。 在南宋后期,知识分子普遍关注国计民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高似孙也不例外,他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他的笔下,天台渡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致,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寓意着南宋江山岌岌可危的态势。 通过对天台渡的诗篇描绘,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高似孙敏感而又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南宋末年风雨飘摇时局的深沉忧虑。他的诗篇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一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们的情感脉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