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桧房

标题包含
桧房
老桧倚虚房,能生九夏凉。 读书参句读,临字识偏傍。 婢织蒲为履,童烧术当香。 兴来吟不就,频与月商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槐树倚靠着空置的房屋,夏天时能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在这环境下读书,我专注于句子和词语的理解,研究每个字的结构。我的女仆编织蒲草制作鞋子,小男孩烧树皮制作熏香。每当我有诗兴却无法完成诗句时,我会和月亮一起反复斟酌推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桧房:这里指的是用桧木建造的房屋。 2. 九夏:即夏天。在古代汉语中,“九”常用来表示很多的意思,如“九天”、“九原”等。 3. 参句读:指在阅读时理解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4. 临字:指面对文字进行学习。 5. 偏傍:偏旁。 6. 蒲:一种草本植物,可以编织成鞋子。 7. 履:鞋子。 8. 术:一种树木,可以燃烧产生香气。 9. 吟不就:指兴致来了却无法完成诗篇的创作。 10. 频与:频繁地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日画面,诗人通过细节的勾勒,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恬静而自足的生活状态。 首联以老桧树依着虚空的房子作为开篇,以“九夏凉”突出环境的宜人。这里的“九夏”即指夏季的意思,夏天本应炎热,但因有树木遮荫,故而显得清凉,同时也寓意着诗人的内心是平静如止水的。 颔联诗人开始写自己的日常活动,即读书和写字。这两项活动历来是中国文人的标配,体现了诗人的学识素养和高尚情操。同时,其中“参句读”、“识偏傍”也流露出诗人对知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颈联则描绘了侍女编织蒲草鞋,儿童焚烧柴火作为熏香的场景。这里展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虽有贫苦却不失乐趣。 尾联中,诗人言及兴致来临却难以成诗,只能与月亮交流探讨。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文才的一种谦逊表达,也是其探索精神的一种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赋予了诗篇更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桧房》通过对夏日生活的细节描绘,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其对生活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在平淡之中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桧房》是南宋诗人赵汝绩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桧树在风雨中的坚韧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桧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当时赵汝绩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成为了一名遗民。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人生际遇:赵汝绩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士人,曾担任过官职。但在靖康之役后,金国攻占了中原地区,赵汝绩被迫成为金国的臣民。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使得南方的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然而,金国的统治并不稳固,民间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赵汝绩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