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捕蝗回奉化泊剡源有感

标题包含
捕蝗回奉化泊剡源有感
十月五日江信风,小舟摇兀芦苇丛。 云端初月吐复翳,时有鹳鹤鸣寒空。 梓荚离离挂石发,松萝矫矫垂羽幢。 徒步长歌者谁子,乍抑乍扬惊远厖。 令人惨淡百感集,呼酒不饮心未降。 自从作吏涴泥滓,故书蛛网尘满窗。 海田无雨种十一,是处奔走祈渊龙。 龙慵不报蝗四起,茹草啖叶无留踪。 早击暮遮夜秉火,遗子已复同蜩蛩。 吏无功德可销变,勉力与尔争长雄。 矮屋三间自寒暑,居无十日甘憧憧。 却忆莱堂应梦我,白云正隔西南峰。 人生富贵亦何用,长年菽水胜万锺。 一丘一壑自不恶,我欲从之邴曼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月初五吹着江信风,小船摇曳在芦苇丛中。 初升的月亮时隐时现,不时能听到鹳鹤在寒冷的天空中鸣叫。 梓树荚果累累挂在石头上,松树上的松萝犹如羽幢般下垂。 走路唱歌的人是谁?歌声时起时落,使远处的动物感到惊讶。 这情景使人倍感凄凉,但想呼酒却无法让我心情平复。 自从做官以来,我沾染了世俗的污点,旧书的蛛网和灰尘已经布满窗户。 因为长期干旱无法播种,人们四处祈祷以求降雨。 然而神龙没有反应,蝗虫却四起,吞噬草木不留踪迹。 人们早出晚归,夜里举火,留下的是一片狼藉。 这些官员并无什么功绩可以消除灾害,只能尽力与大家共度时艰。 那三间简陋的房屋,寒来暑往,我从未在那里住满十天。 想起曾有人梦中来找我,但我与那人相距很远,像隔着一座山峰的白云。 人生富贵又有什么用呢?常年和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比什么都珍贵。 一个山丘一个小沟自有其乐趣,我向往这样的生活,就像邴曼容那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化:今浙江宁波市下辖的区,古代曾属于越州。 2. 剡源:位于今浙江嵊州市境内。 3. 江信风:指信风吹过江水。 4. 梓荚:指木槿树的花朵。 5. 石发:生长在石头上的苔藓植物。 6. 松萝:一种依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地衣植物。 7. 徒:步行。 8. 百感集:形容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9. 洗泥滓:比喻摆脱世俗纷扰。 10. 海田:海边田地。 11. 龙慵:神龙慵懒,比喻无人关心农民疾苦。 12. 茹草:吃草。 13. 啖叶:吞食树叶。 14. 遗子:蝗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 15. 蜩蛩:蝉和蟋蟀,这里指蝗虫的幼虫。 16. 销变:消除灾变。 17. 长雄:长久的优势地位。 18. 莱堂:指官府。 19. 应梦我:指梦中相见。 20. 菽水:粗茶淡饭,指简单的饮食。 21. 万锺:指丰厚的俸禄。 22. 一丘一壑:指平凡的山野生活。 23. 邴曼容:东汉末年名士,曾辞官归隐。
去完善
赏析
《捕蝗回奉化泊剡源有感》赏析: 戴栩的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他在捕蝗过程中的所见所思。诗歌以自然景色开篇,描绘了江风轻拂、月光朦胧、鹳鹤啼鸣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梓荚、松萝等植物的描绘,表达了他的感慨和忧郁。 在诗的中段,诗人描述了他在捕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龙慵不报蝗四起”,形象地描绘了蝗虫肆虐的场景。然而,尽管面对困境,诗人并未放弃,他决心与蝗虫抗争到底,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诗人回忆了自己的过去,表达了对富贵的淡泊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人生的富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观念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使全诗的主题得到深化。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精神。同时,诗人对于人生富贵的豁达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栩的这首《捕蝗回奉化泊剡源有感》是他在公元15世纪中期,明朝洪熙至嘉靖年间创作的。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然而,农业依然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对国家财政和民众生计至关重要。 戴栩此时正是一个常年在外的官员,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农作物的收成。这首诗歌正是他因为目睹农民们忙于防治蝗虫灾害,忧心忡忡,故有此作。诗人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困苦,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生存和发展、家园与远方的深深忧虑。 此外,该时期的朝廷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这也促使戴栩对民生和家国命运有更多思考和担忧,这也使得他的诗词带有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