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礼殿

标题包含
礼殿
君不见汉人制作礼殿存,法度严广分卑尊。 祇今年数不可考,列画古帝丹青昏。 晋人遗书刻柱边,字划刓决骨气全。 衣冠真不异阙里,事业直笑铭燕然。 锵锵似有环珮声,七十二子罗簪缨。 闭藏浊世如有待,开眼今日观文明。 陈仓石鼓归辟雍,大成门阀何穹崇。 安得貌取礼殿制,太学西有宣尼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君不见汉人修建礼仪殿堂,严格遵守法度划分尊贵与卑微。只知年份无法详细考证,但列画古帝的画作仍显得古朴而生动。晋人的手抄本刻在柱子上,字迹清晰有力。古人的衣冠与现代并无二致,他们的事业更是笑话般的超越了铭记的成就。如同听到环佩碰撞的声音,七十个弟子交织着高贵与荣誉。他们犹如等待启迪的浊世英雄,睁眼看到今天的文明。陈仓石鼓已被移到学堂,大成门庭高耸入云。希望能得到礼仪殿堂的灵感,在西边的太学建造一座孔子的宫殿。
去完善
释义
君不见:请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汉人制作:汉代的人制作了;礼殿:用于祭祀的宫殿;存:留存至今;法度:礼仪制度;严广:严谨且广泛;分卑尊:区分出身份的高低贵贱;祇:仅;今年数:今年的时间;不可考:无法了解;列画古帝:描绘古帝王的画像;丹青昏:图画已经模糊不清;晋人遗书:晋代人留下的书籍;刻柱边:刻画在柱子旁边;字划刓决:文字刻痕已磨损;骨气全:字形依然完整;衣冠真不异阙里:古人的穿着和孔子所在的鲁国相似;事业直笑铭燕然:功绩不如铭刻在燕然山上的成就;锵锵:形容声音清脆;环珮声:佩戴玉饰的声音;七十二子:孔子的72个弟子;罗簪缨:排列整齐;闭藏浊世:与世隔绝的环境;如有待:好像有所期待;开眼今日观文明:放眼今天观察文明进步;陈仓石鼓:陈仓县石鼓山的石鼓;归辟雍:回到辟雍书院;大成门阀:大成的门楼;何穹崇:多么高峻;安得貌取礼殿制:如何模仿礼殿的设计;太学西有宣尼宫:太学的西边建立一座宣尼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礼殿为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首联提及汉代的礼殿,强调了其法度威严,尊贵与谦卑的划分严谨;颔联又指出虽年代久远,但仍有古人的墨宝留存,彰显了古人坚毅不拔的精神风貌;颈联则刻画了那些名士的风采,他们犹如环佩之声,展现出他们的庄重与高贵;尾联则借陈仓石鼓回归辟雍、大成门阀的高大,希望能在太学西边建立起宣尼宫,以效仿古代礼殿的形式。整首诗借助于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对比,向读者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礼殿》是宋代诗人宋京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朝时期,约公元960年-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但封建社会的弊端逐渐显现,民间疾苦不断。因此,诗人在这一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歌,以表达对礼教、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诗人宋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能经历了人生的不顺和艰辛,对民众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他或许受到了当时的儒家学者和文学家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影响,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质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许多有识之士的思想和才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受到打压和迫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宋京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渴望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