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望湖楼
城上危楼势孤峙,楼头尽见湖中水。
水色澄明游者多,古来雅以鉴为比。
家家画舫日斜归,处处菱歌烟际起。
清涟蒙润一都会,碧底涵空三百里。
溥哉利及镇东人,而我常嗟马臻死。
今滋史君多感慨,所以望湖心不已。
频登雉堞追古往,盛集宾朋为宴喜。
楼南极目芙蓉花,万叠红英照千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楼上独立的高楼气势磅礴,站在楼顶可以俯瞰整个湖面。湖水清澈透明,吸引了众多游客,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高雅的象征。家家户户的画船在夕阳下归来,悠扬的歌声从湖面的烟雾中升起。这个繁华的城市充满了湿润的气息,水底碧绿清澈,三百里外都能见到。真是个有益人民的地方啊,然而我却常常叹息马臻已逝。现在的知府有着许多感慨,面对湖泊的心情难以平静。他频繁登上城墙追忆过去,邀请朋友举办宴会共庆欢乐。在楼的南边极目远望,芙蓉花开正艳,万片红花映照着千匹骏马,真是美不胜收。
去完善
释义
1. 城上危楼:指坐落在城墙上的高耸的楼阁。
2. 孤峙:独自高耸。
3. 尽见:完全看到。
4. 澄明:清澈透明。
5. 游者:游玩的人。
6. 雅以鉴为比:这里指古人将湖泊比作一面镜子。
7.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
8. 日斜归:太阳西下时归航。
9. 菱歌:歌唱采菱的歌谣。
10. 烟际:烟雾弥漫的水边。
11. 清涟:清澈的水波。
12. 蒙润:受到滋润。
13. 碧底涵空:形容湖水碧波荡漾。
14. 溥哉:普惠广大。
15. 利及镇东人:指湖泊带来的利益惠及到了城镇东方的人们。
16. 马臻:西汉时期的水利专家,曾治理过会稽郡的水利。
17. 而我常嗟马臻死:诗人叹息像马臻那样有才能的人离世。
18. 今滋史君:现在的太守。
19. 感慨:感触和感叹。
20. 所以望湖心不已:意思是太守对于湖泊的感情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了。
21. 频登雉堞:频繁登上城墙。
22. 追古往:回顾古代的历史。
23. 盛集宾朋:聚集众多的宾客和朋友。
24. 宴喜:欢庆的宴席。
25. 南极目:向南远望。
26. 芙蓉花:荷花。
27. 万叠红英:形容繁多的荷花。
28. 千骑:形容众多的马匹或随从。
去完善
赏析
《寄题望湖楼》是一首描绘望湖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感慨之情的诗歌。诗人首先通过对望湖楼的描绘,展示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高耸入云的气势,以及从楼头所见的湖中水的清澈美景。接着,诗人以“水色澄明游者多”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湖中游人的络绎不绝,而这一景象正与古人将湖水比作明镜相映成趣。随后,诗人又以“家家画舫日斜归”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的画舫渐渐归航的画面,并以“处处菱歌烟际起”展现了悠扬歌声伴随着袅袅炊烟在水面上荡漾的美妙情景。在展现出西湖的水乡特色之后,诗人用“清涟蒙润一都会,碧底涵空三百里”进一步凸显了西湖作为江南水乡的繁华富饶,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广阔无垠的水乡画卷。
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美丽景色的赞叹之中,而是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在描述了西湖的美景之后,以“溥哉利及镇东人”表达了对镇东百姓福祉的关切,并感叹马臻这位治水的英雄已经去世,未能享受到眼前的繁荣景象。紧接着,诗人以“而今滋史君多感慨,所以望湖心不已”揭示了自己作为当代文人的深思熟虑,表明自己对于历史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之心。
最后,诗人通过频繁登上城墙,追寻古代的历史足迹,并将众多的朋友召集到望湖楼共享欢宴,以此表明自己的担当和壮志。同时,诗人以“楼南极目芙蓉花,万叠红英照千骑”描绘了望湖楼南边壮观的芙蓉花景,借以赞美自然之美、展现豪情壮志,并以豪放的诗句呼应开头,使得全诗浑然一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望湖楼》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蒋堂的作品,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
在这个时期,蒋堂身处政坛,担任右谏议大夫,并作为安抚使出使江淮地区。他在观察风土民情的过程中,对江南水乡的美景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对苏州望湖楼的描述更是赞叹不已。正是这样的经历,激发了他创作《寄题望湖楼》的热情。
在宋仁宗时期,虽然政局相对稳定,但由于西夏战事的拖累,国家的财政压力仍然很大。与此同时,王安石变法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这些时代背景都为蒋堂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