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伯瑞通判还吴兴
土牛方著劝农鞭,画鹢俄闻叠鼓喧。
别驾但知催理楫,邦人政自欲攀辕。
黄堆荒径重寻菊,绿拥高堂更树谖。
只恐清朝方急士,未容一室老陈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耕牛刚刚套上农具准备劳作,大船正听着鼓声启动前行。
副职官员只知道催促整理船只,当地的老百姓却想要挽留。
金黄色的小路旁重新寻找菊花,绿色的树木环绕在高楼前。
只怕那求贤若渴的朝廷,没有让老人陈蕃安享晚年的意愿。
去完善
释义
1. 土牛:古代立春时,造土牛以象征耕作。这里指春耕时节。
2. 方:正在。
3. 著:系上。
4. 劝农鞭:古代官吏督促农耕的一种器具。
5. 画鹢:船的美称。
6. 叠鼓:接连不断的鼓声。
7. 俄闻:形容时间很短。
8. 别驾:通判的别称。
9. 但:只是。
10. 催理楫:催促船只航行。
11. 邦人:当地百姓。
12. 政自:正要。
13. 欲攀辕:想要挽留离去的车辆。这里表示民众对官员离去的不舍之情。
14. 黄堆:黄色的小山丘,这里指菊花盛开的景象。
15. 荒径:荒废的小路。
16. 重寻菊:再次寻找菊花。
17. 绿拥:绿色的植被环绕。
18. 高堂:高大宽敞的房屋。
19. 更树谖:再种植谖草。
20. 只恐:只怕。
21. 清朝:清正廉洁的朝廷。
22. 急士:选拔贤能之士。
23. 未容:不允许。
24. 一室:一个人。
25. 陈蕃:东汉名臣,曾担任太尉,擅长选拔贤能。这里诗人以陈蕃比喻刘伯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程洵为送别刘伯瑞通判回吴兴所作。诗中描绘了别离时的情景和人们对刘的敬仰之情。首联写土牛和画鹢,象征着春耕时忙碌的田野和热闹的水运场景,与别离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以“别驾”和“邦人”分别形容刘的职务和其民众之间的亲密关系。颈联用黄菊和绿谖比喻刘的归隐之意。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担心刘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暗示其才华尚未得到充分展示。整首诗语言精炼,富有哲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刘伯瑞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伯瑞通判还吴兴》是南宋诗人程洵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程洵因为战乱和政局动荡,从家乡徽州离开,来到了繁华的临安城(今杭州)谋生。当时的南宋政权已南渡江南,定都临安,但由于北方金人的侵略,整个国家仍处于危难之中。在此背景下,诗人作为一名普通士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
此时,他的好友刘伯瑞即将卸任通判职务,返回故乡吴兴。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他也借此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和平生活的期盼。
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以及在战乱时期的坚韧品质。他以凝练的语言、深情的笔触,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