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

标题包含
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
好山如高人,堂堂万夫杰。 岳立培塿中,千古磨不灭。 兹山虽未高,浓淡似粧抹。 树老樛枝重,石皴灵液洌。 登临恨未能,想像心已豁。 寄言山中客,慎勿厌幽绝。 君看名利途,黄尘涨日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洵,字子骏,号南溪居士,南宋时期徽州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他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享年五十二岁。 程洵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文人,他的生平事迹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座优美的山峰犹如一位超凡的高人,气宇轩昂,堪称世间英豪。 屹立在群山之中,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却从未被磨灭其风采。 虽然此山并不甚高,但其风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浓墨重彩而又恰到好处。 树木古老而繁茂,枝条厚重;山石峭立,流泉清冽。 我遗憾未能亲自攀登,但心中对此美景已有清晰的想象。 我想告诉山中的居民,请珍惜这宁静美好的地方,不要厌倦这清幽之境。 你们看看那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简直就像一座金字塔,人们涌向前去,却忽视了身边的风景。
去完善
释义
1. 铅山:位于江西东南部,此诗中的“铅山”非地理意义上的地名,而是指采铅矿的山。 2. 鹅湖峰:位于江西铅山县境内,是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次叔重韵:诗人遵循叔重的诗词韵律进行创作。 4. 岳立:比喻高大出众的人或事物。 5. 培塿:小山丘。 6. 磨不灭:此处指品质崇高的人物精神不朽。 7. 兹山:此处指铅山或鹅湖峰。 8. 浓淡:此处形容山的颜色深浅变化。 9. 妆抹:化妆打扮。这里描绘了铅山或鹅湖峰的颜色变化宛如涂抹了彩妆一般。 10. 樛枝:树枝弯曲下垂。 11. 石皴:石头上形成的纹理。 12. 灵液:清泉。 13. 黄尘涨日月:指尘世纷繁扰攘,寓意追求名利的生活使人疲于奔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鹅湖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美好景色的赞美。诗中的“好山如高人,堂堂万夫杰”形象地比喻了高尚的品德与卓越的风采,凸显出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敬仰。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比,突出了鹅湖峰的山形特点:“岳立培塿中,千古磨不灭。”山岳虽然高大,但在平庸之辈中独树一帜,表现出恒久的品质。而诗人的家乡铅山风景秀丽,作者心中充满了自豪之情。 “兹山虽未高,浓淡似粧抹。”诗人虽不夸耀鹅湖峰的高大,但它的美丽景色同样令人陶醉。这种如同化过妆般的景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山的轮廓、树木繁茂的景象和石头上的涓涓细流,展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面。然而遗憾之情油然而生,只因未能亲自登上高峰一睹其风采。但他用想象将心灵的拘束解除,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诗人寄语山中的居民,希望他们能够珍视这片与世隔绝的美景,并告诫他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寂寞而忽视了内心的恬静。同时,诗人也批判了世俗生活中的名利场,就如同充满尘埃的阳光一样,让人无法看清真实的自己。 总的来说,这首《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展示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热爱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将个人的感情体验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融入到诗歌之中,构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是南宋诗人程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4年至1207年之间,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程洵历经了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曾在京城临安(今杭州)担任国子正,后因故辞官回到家乡徽州(今安徽歙县)。在此期间,他在家乡附近游览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等作品。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金兵南侵的压力之下,朝廷内外交困。然而,在这样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程洵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寄情于山水之间,体现了他超凡的文人气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