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寺簿暇日出郊按视贡院安养院漏泽园南教场饭于花药寺用韦苏州韵赋诗
使君抱孤韵,胜日成独游。
聊循七里郭,一赏千林秋。
射圃既徘徊,泽宫重咨畴。
孰生病我疗,孰死骨我收。
遐观兴未穷,小憩山更幽。
昔人事登览,不惮道里悠。
而我缚微官,抗尘苦淹留。
何当奉杖屦,崇论排田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官拥有独特的气质,在美好的日子里独自漫游。
沿着七里外城漫步,欣赏秋天林间的景色。
在射箭场徜徉,向官员询问许多问题。
谁会生病等待我的治疗,谁去世需要我去收拾遗骨。
向远方望去兴致不减,在山中休息片刻感受更加宁静。
古时候的人们喜欢登高望远,不畏路途遥远。
然而我被微小的职务束缚,辛苦地对抗世俗,无法离去。
什么时候能拿起拐杖和鞋子,和大家一起探讨田园生活呢。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别人的诗所押的韵来写诗。这里的“刘寺簿”指的是宋朝的刘岩叟。
2. 暇日:空闲的日子。
3. 出郊:离开城市到郊区去。
4. 安养院:古代供养老年人的地方。
5. 漏泽园:古代安葬无主尸骨的地方。
6. 南教场:古代练兵的场所。
7. 花药寺:一座寺庙的名字。
8. 韦苏州:唐朝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所以被称为“韦苏州”。
9.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0. 孤韵:独自的诗韵。
11. 胜日:好日子。
12. 独游:一个人去游玩。
13. 七里郭:指离城七里远的地方。
14. 千林秋:指秋天的树林。
15. 射圃:古代练习射箭的地方。
16. 泽宫:古代选拔官员的地方。
17. 咨畴:询问了解。
18. 孰生:谁还活着。
19. 病我疗:需要我去治疗病痛的人。
20. 孰死:谁已经去世。
21. 骨我收:需要我去收殓尸骨的人。
22. 遐观:远望。
23. 小憩:短暂休息。
24. 山更幽:山的景色更加幽静。
25. 昔人:古人。
26. 登览:登山游览。
27. 不惮:不怕。
28. 道里悠:道路遥远。
29. 而我:但是我。
30. 微官:小官。
31. 抗尘:与尘世抗争。
32. 苦淹留:痛苦地停留在一个地方。
33. 何当:何时才能。
34. 奉杖屦:拿着手杖和鞋子。
35. 崇论:发表高论。
36. 排田驺:推开前来阻挡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出郊游玩的诗篇,作者程洵以独特的视角和对自然的敏感,呈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诗人以“使君”自比,借以表达他对游历的热爱和独步漫游的喜悦之情。
首先,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繁茂的秋林,通过“七里郭”和“千林秋”两个意象,展现了一片壮观的景象。其次,通过对“射圃”和“泽宫”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同时,诗人以“病我疗”、“骨我收”表达了对生老病死的坦然接受,表现了他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
接下来,诗人转向了对山水景色的赞美,他以“山更幽”和“遐观兴未穷”来形容山间的宁静与美丽,流露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享受自然美景的超脱之感。在此,诗人还引用了古人的例子,表明他们乐于登山游览,不畏路途遥远,以此突出自己的归隐之志。
然而,在结尾部分,诗人又以“缚微官”、“抗尘苦淹留”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尽管他有闲暇时光出游,却仍然受制于官场的束缚,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因此,他期盼着有一天能放下公务,自由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程洵所作,创作时间为1180年左右。在这时期,程洵因其才华被选拔为科举士人,经历了官场的晋升和挫折。
在这个历史时期,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金兵南下,民生困苦。由于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设立了一些救助机构如安养院、漏泽园等以救助贫苦百姓。
诗人此时担任了刘寺簿的职务,负责管理这些救助机构。闲暇时,他来到城郊的花药寺游览。在寺里,他与友人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并在寺院用餐,即“饭于花药寺”。有感于此情此景,他回忆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篇《登乐游原》,并用其韵脚写下了这首诗。
在诗中,程洵描绘了繁华的都市景象,以及城郊寺庙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