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野人家追和韦斋韵

标题包含
宿野人家追和韦斋韵
浇愁正頼一蕉叶,万虑洗空从兀兀。 投床便作碖䃂眠,不记来时石头滑。 茅家亦复有何好,门外澄江绿如鸭。 个中风味吾自知,赋诗归向儿曹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洵,字子骏,号南溪居士,南宋时期徽州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他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享年五十二岁。 程洵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文人,他的生平事迹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要消愁只需一片蕉叶,万千忧虑就此烟消云散。 躺在床上便能陷入深深梦乡,不记得来时路是否光滑。 茅草人家又能有什么特别的好处?门外清澈的江水绿得像鸭子羽毛。 其中的美好只有我自己知道,写诗回去和孩子们分享。
去完善
释义
1. 浇愁:排解忧愁。 2. 正赖:正好依赖。 3. 一蕉叶:指一片蕉叶。这里用来形容小酒盅。 4. 万虑洗空:各种忧虑都消除殆尽。 5. 从兀兀:表示精神集中,专心致志的样子。 6. 投床:上床休息。 7. 睡眠时间:指睡眠时间短暂。 8. 茅家:指简陋的农家。 9. 澄江:清澈的江水。 10. 绿如鸭:形容江水清澈碧绿,可以映出鸭子的倒影。 11. 个中:其中,此处。 12. 风味:此处的意思是指诗人体验到的农家生活乐趣。 13. 赋诗:创作诗歌。 14. 归向儿曹说:回到家里给儿子们讲述在农家生活的感受。
去完善
赏析
《宿野人家追和韦斋韵》是南宋诗人程洵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该诗描绘了诗人在野外乡村借宿的所见所感,以清幽的景色和高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首联“浇愁正頼一蕉叶,万虑洗空从兀兀”描述了诗人在寻找解忧之物的过程中,突然感到烦恼被消除,内心变得宁静。这一过程仿佛在暗示诗人对于心灵的净化可以通过大自然的洗礼来实现。这里的“蕉叶”一词既可以指实际存在的植物叶子,也可以象征心灵的一片净土,象征着诗人将所有的忧虑暂时抛之脑后,心境得以宽慰。 颔联“投床便作壈矹眠,不记来时石头滑”描绘了诗人在寻找住处时的情景。诗人不拘泥于现实环境的艰苦,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住处并投入梦乡。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颈联“茅家亦复有何好,门外澄江绿如鸭”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选取了农村典型的茅屋和门外的澄江作为意象,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江水的绿色与清澈。这样的风景不仅使人心旷神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美的敏锐洞察力。 尾联“个中风味吾自知,赋诗归向儿曹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的自信。他相信只有亲自体验过这种乡村生活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韵味。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将这些生活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又传达了他对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野人家追和韦斋韵》是南宋诗人程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这个时期程洵一直在地方担任官职,因职务调动辗转各地,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 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转型期。一方面,南宋政权刚刚建立,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对外又面临金国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民间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这种时代背景下,程洵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程洵通过对宿野人家的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通过追和韦斋韵,表达了对前辈诗人韦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