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鼓次柯德初韵
簿书尘涴人,高士莫肯顾。
我穷敢言高,糊口随所遇。
一遭猿鹤嗔,讵能虫鱼注。
读礼尺不盈,披易体忘互。
案惟朱墨尘,吏执符移付。
催科本虽拙,勉强亦备数。
有时迅檄来,又办走长路。
名山谩在眼,俗驾不容驻。
兹游岂无意,发兴亦已屡。
心知江山奇,远目当与寓。
冠裳裹病躯,汲汲忘旦暮。
今日复何日,从君举幽步。
柳深尚藏乌,水浅可立鹭。
离离网举鱼,隠隠舟横渡。
登临得胜地,一览万景聚。
况远城市喧,无复尘埃污。
六籍烂星罗,百氏纷云布。
窗虚明照人,几浄寒生雾。
仰止夫子堂,敬诵昌黎句。
文章何足言,道义有真趣。
由来重儒学,所贵通世务。
恨我拙且迂,浪奉先生屦。
明朝九衢尘,回道迹已故。
重来定何时,诗就发如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尘封的书籍布满尘埃,高雅之士不愿驻足。
我虽然贫穷却敢于追求高尚情操,靠微薄的生计生存。
一次遭受讥讽,但我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读书时注重真实,经历过生死别离的痛苦。
办公桌上只有书写工具和公务文件,一心投身于政务。
尽管我不擅长催科之事,但也尽力完成各种任务。
有时紧急文书传来,又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虽有美好的山水风景在我眼前,但因为世俗的事务而无法停留。
这次出游并非没有目的,只是我已经去过多次了。
我知道江山美景奇特,我希望用我的眼睛去欣赏。
我用疲惫的身躯去追求名利,忘记了日夜更替。
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将和你一起去欣赏那美丽风光。
柳树繁茂,水面清澈,是鸟儿筑巢、白鹭休息的好地方。
丰富的水产资源,繁忙的船只穿越江河湖海。
登上观景台,可以看到聚集的各种景色。
而且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尘埃的污染。
书房里摆满了各类书籍,百家争鸣的思想如同天上的繁星一样璀璨。
窗户敞开,阳光照耀进屋内,书桌干净而清凉。
抬头仰望孔夫子的殿堂,怀着敬仰之心吟诵韩愈的诗句。
文章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真正有价值的是其中的道理和趣味。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儒家学说,我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要关注现实生活。
遗憾的是我的愚笨和迂腐,只能向老师您表示敬意。
明天我将重新回到尘世的喧嚣中,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去完善
释义
1. 簿书:指官府文书。
2. 高士:志行高洁的人。
3. 莫肯顾:不肯眷顾。
4. 言高:谓自命清高。
5. 糊口:仅能维持生活。
6. 一遭:一次;忽然之间。
7. 猿鹤嗔:此处喻指烦恼。
8. 讵能:怎能,哪能。
9. 虫鱼注:指古代的小学问,即训诂音韵之学。
10. 读礼:阅读古代礼仪方面的书籍。
11. 尺不盈:比喻时间短。
12. 披易:阅读《易经》。
13. 体忘互:形容全身心投入学习。
14. 案惟:唯有书桌。
15. 朱墨:指代批改文件。
16. 吏执:指下级官吏执行任务。
17. 符移付:指下级向上级递交公文。
18. 催科:催促租税。
19. 备数:充数。
20. 迅檄:紧急的命令或通知。
21. 长路:长途跋涉。
22. 名山:指著名的山峰或山水胜境。
23. 谩在眼:满眼都是。
24. 俗驾:庸俗之人。
25. 不容驻:不被允许停留。
26. 发兴:兴起兴致。
27. 心知:心里知道。
28. 江山奇:山川奇特之处。
29. 远目:放眼远望。
30. 当与寓:应当寄托。
31. 冠裳:指穿戴整齐。
32. 疾驰:快速奔走。
33. 忘旦暮:不分早晚。
34. 今日复何日:今天是怎样的日子呢?
35. 从君举幽步:跟随你探索幽静的地方。
36. 柳深:柳荫深处。
37. 藏乌:藏匿乌鸦。
38. 水浅:水不深。
39. 可立鹭:可以站立白鹭。
40. 离离:排列有序的样子。
41. 网举鱼:撒网捕鱼。
42. 隠隠:隐约可见。
43. 舟横渡:小船摆渡。
44. 登临:登山临水。
45. 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46. 一览:一眼望去。
47. 万景聚:所有景物聚集在一起。
48. 无复:不再有。
49. 尘埃污:被尘土污染。
50. 六籍:指古代儒家六经。
51. 烂星罗:像星星一样散开罗列。
52. 百氏:诸子百家。
53. 纷云布:像云朵一样分散。
54. 窗虚:窗户敞开。
55. 明照人:明亮的光照进来。
56. 几浄:桌子干净。
57. 寒生雾:寒冷的空气如同薄雾。
58. 仰止:敬仰不已。
59. 夫子堂:孔子的殿堂。
60. 敬诵:恭敬地朗读。
61. 昌黎句:韩愈的诗句。
62. 文章何足言:指诗歌的创作并不重要。
63. 道义:道德仁义。
64. 真趣:真实的乐趣。
65. 由来:自古以来。
66. 重儒学:重视儒家的学术研究。
67. 所贵:认为宝贵的事。
68. 通世务:了解并精通社会事务。
69. 拙且迂:笨拙而又迂腐。
70. 浪奉:随意对待。
71. 鞋:拖鞋,此处指代老师。
72. 九衢尘:繁华的街道。
73. 回道:回头看走过的路。
74. 足迹已故:脚印已经消失。
75. 重来:再次回来。
76. 发如素:形容头发花白。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游历石鼓山的诗歌。开篇作者通过对比自己繁琐的公务生活和高士的潇洒生活,暗示自己的处境困窘和无奈。随后通过描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书籍时的心境以及努力履行职责,表现自己对于工作的敬业态度和生活的坚定信念。
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忙碌之中抽出时间游览名胜的情景。他提到在此过程中,虽然“疾驱令草草”却也能享受到美景带来的愉悦。他还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此外,诗人通过回顾过去的学习经历和此刻的重游石鼓山,抒发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诗人表达出自己愿意以真诚之心面对人生、迎接挑战,并期望未来能够再次来到这个让自己身心得到洗涤的地方。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和对学问的思考,诗人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石鼓次柯德初韵》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279年前后。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诗人程洵(1168-1279)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在南宋任职,但因种种原因被贬谪至广东潮州一带。在潮州,他结识了另一位诗人柯德初,两人志同道合,成为了好友。柯德初在当时被誉为“江南才子”,其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程洵在潮州期间,曾与柯德初一起游览石鼓山,并在那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游石鼓次柯德初韵》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石鼓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风貌和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