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竹斋 其二
月度寒光影瘦疎,风传清籁韵虚徐。
幽人宴坐蒲团稳,读罢儒书读佛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清冷如水,透过稀疏的枝条映照在地上,显得格外清寂。微风轻拂过,带来清幽的声音,悠扬而和谐。在这宁静的夜晚,幽雅的人稳稳地坐在蒲团上,悠然自得。读完了儒家经典,又开始研读佛家的经籍,内心一片祥和。
去完善
释义
1. 月度寒光:月光映照下的寒冷光影。月度,月光照射;寒光,寒冷的月光。
2. 影瘦疎:疏影,疏落的光影。这里指月光在稀疏的竹叶间洒落的影子。
3. 风传清籁:籁,古代一种管乐器,此处借指风声。清籁,清新的风声。
4. 韵虚徐:虚徐,形容声音轻微悠扬。这里指风吹过竹林时发出的声响。
5. 幽人:指隐逸之人,诗人以自己为幽人。
6. 宴坐:安然静坐。
7.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坐垫,僧侣用来打坐或听经。
8. 儒书: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尚书》等。
9. 佛书:佛教经典书籍,如《金刚经》、《楞严经》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的竹斋环境及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月度寒光影瘦疎”通过月光、寒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冷清的氛围。而“风传清籁韵虚徐”则写出了风吹过竹林时所发出的美妙声响,使人感受到宁静与和谐。
接着诗人以“幽人宴坐蒲团稳”表现出自己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身心放松地坐在蒲团上,心情平稳且愉悦。最后一句“读罢儒书读佛书”揭示出诗人在阅读完儒家经典后,又转向研读佛学著作,反映了他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守仁竹斋 其二》是明朝诗人程洵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这一时期正值明朝开国初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恢复发展、文化繁荣昌盛。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诗人在科考的过程中结识了王守仁。王守仁不仅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学问和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然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却颇为坎坷,曾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被贬谪。这段人生经历使得王守仁对官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使他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有了更高的要求。
诗人程洵在与王守仁的交往过程中,深受其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他通过对王守仁竹斋的描绘,表达了对其才学和品质的赞美。在这首诗中,程洵以竹子为载体,象征王守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寓含着诗人为官清廉、立志为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