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七首 其五
牛头没,马头回,渠无国土。
无位真人,突出难辩甚处。
逢渠击石火,闪电光得不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牛头没入水中,马头又转回来,他找不到国土所在。
那位没有地位的真人,突然出现让人难以辨认他在哪里。
碰到他时就像撞击石头发出的火花,如同闪电般的光芒,让人捉摸不定。
去完善
释义
1. "牛头没,马头回":是禅宗常用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心性的变化无常。其中"牛头"和"马头"是两个具体的山头,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这里用牛头和马头的出没比喻心境的起伏不定。
2. "渠无国土":渠是指那个人,即作者想描述的那个人;国土在这里可能指精神世界。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人的心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境地或境界。
3. "无位真人":这里是对无位真人的一种描述,表达的是无法捉摸、难以名状的精神状态或智慧。无位真人一般理解为本性、自性,是无法定位和界定的,表现出禅宗思想的超脱和不拘一格。
4. "突出难辩甚处":这句诗意在表达不可言传、不可描摹的智慧或者真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5. "逢渠击石火,闪电光得不得":这句话是相对抽象的表达,字面意思是碰到那个人就像击打石头发出火花,像闪电那样一闪而过,究竟得到了还是没有得到,是很难说的。这里的"渠"指的是无位真人,"击石火"和"闪电光"都是用来形象地描绘这个瞬间的感受。这两句传达了一种无法言传的体验,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深远的哲理和禅宗的禅意。作者用牛头和马头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牛头没,马头回",意味着生老病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消逝,无法把握。而"渠无国土"则表达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即使是在人世间,我们也是无依无靠的存在。
接下来,“无位真人”是禅宗中用来指代自性、佛性的词语,表达的是人的本质和内在的真我。这个真我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世俗的地位和身份,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本质。然而要认识到这个真我,却需要很深的修炼和智慧,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光明,非常困难。
"逢渠击石火,闪电光得不得",这两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认识真我的过程。如同闪电般的智慧火花,很难捉摸,若隐若现,但是只有这种闪电般的光亮才能照亮我们的内心,引导我们找到真我。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真我、智慧和解脱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十七首 其五》是宋代诗僧释绍隆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世纪左右,即宋朝时期。
在宋哲宗年间(1098-1100年),释绍隆因政治原因被流放至广东惠州。这一时期的诗人生活困顿,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在这段时间里,他历经磨难,深入思考人生哲学和历史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主义观念和诗歌风格。
在宋代,佛教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此时达到了高峰。禅宗强调自我修行、追求内心宁静,这也影响了释绍隆的诗风。此外,北宋时期儒家学派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文人墨客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绍隆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