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后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晚一阵春雨降临,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万物复苏。什么东西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是那空无一人的庭院里,小草们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

去完善
释义
1. 春雨:春天的雨水。
2. 一霎雨:形容短时间内的降雨。
3. 天意:上天的旨意或安排。
4. 苏群物:使万物苏醒。苏,复苏;群物,众多生物。
5. 何物:什么事物。
6. 最先知:最早知道或察觉到。
7. 虚庭:空旷的庭院。
8. 草争出:小草争相生长出来。

去完善
赏析
《春雨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孟郊通过对春雨后的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大自然复苏的美好景象以及生命的顽强。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这两句诗描述了春雨后的大自然景象。一夜春雨过后,万物仿佛都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天意”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恩赐,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繁荣。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这两句诗则是对这一景象的具体描绘。在春雨滋润下,院子里的草地率先感知到了这种变化,争相探出头来,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里的“何物最先知”表现了小草的生命力,它们是最先感知到春雨带来的生机的生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雨后的自然景象,展示了生命复苏的力量,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顽强。同时,也让人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现了生命力的无穷无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雨后》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当时孟郊57岁,任国子博士。这一年是他人生的低谷期,他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仕途不顺的挫折,家庭生活也颇为困苦。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刻反映人性、描绘自然景象的诗篇,这首《春雨后》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然而,诗歌文化却仍保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许多诗人如韩愈、柳宗元等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孟郊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