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鹃鸟的叫声并不悲伤,孤独的猿猴啼声也不急迫。在明亮的月光下,哪一家在洗衣石上捶打衣服?每锤击一下,都让人感到断肠之痛。
捣衣的声音不是为了抚慰客人,但客人听到了却自觉凄凉。捣衣的声音不是为了缝制衣裳,但它却在唤起着远方游子的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闻砧:听闻捣衣之声。砧,即捣衣石,这里指代洗衣时敲击衣物的行为及其声音。
2. 杜鹃:杜鹃鸟,其叫声凄厉,古代诗人常以杜鹃的叫声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3. 不哀:不那么悲哀,这里指杜鹃的叫声并不显得十分悲凉。
4. 断猿:被断开的猿猴,这里指的是被砍断的猿猴之叫声。猿猴在古人眼中是一种智慧与情感的化身,因此猿猴的叫声往往被用来形容悲伤的情绪。
5. 啼不切:啼叫声不够真切。这里的“切”意为深切,真实。
6. 月下谁家砧:月光下哪家的捣衣之声。
7. 一声肠一绝:每响起一声捣衣声,就感到断肠般的悲痛。
8. 杵声不为客:捣衣的声音不是为了旅人。
9. 发自白:从白发老人那里传来。发,发出;自,来自;白,白发,这里指年长的妇女。
10. 欲令游子归:想要让远游的人回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通过杜鹃和猿猴的叫声来营造一种孤独、思乡的气氛,以表现出诗人在外游历的心境。接下来的“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则形象地描绘出夜深人静时,远方的家中传来的捣衣声,使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愈发浓烈。
接下来“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表明捣衣的声音并非专门为远游在外的诗人而发,但诗人听到这种声音却深深感受到了思家的情感。最后一句“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道出了捣衣之声的真正用意: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远方的游子,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家庭生活中的细微声音,传达了诗人在外游历时深深的思家之情,以及对于家乡生活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砧》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德宗贞元时期,即公元785年至805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孟郊正身处京城长安,担任着小官职,生活较为清苦。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但民间疾苦仍然不少。孟郊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诗人,他通过听砧声这种特殊的听觉体验,来感受百姓的艰辛,以此抒发自己对民生问题的深深忧虑。而这首《闻砧》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而成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