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雪蓬姚监丞
忆昔青灯夜对床,断猿声里早梅香。
一从去棹冲寒雪,几度凭阑到夕阳。
秋思渐于蝉外觉,别愁偏向雁边长。
梧桐解得离人意,不遣西风吹叶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想过去,我在油灯下与你在夜晚相对而坐,耳边回响着山谷中传来的凄厉的猿猴叫声,鼻端则萦绕着冬日早梅的香气。自从离开那温暖的船只,迎着寒冷的风雪前行,我曾在倚栏遥望时目睹过几次夕阳的壮丽景色。在秋天的时候,我对你的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而离别之愁却在北归的大雁声中愈发悠长。这梧桐树似乎能理解我的离情别绪,所以它不让秋风把树叶吹黄,以免加深我们的离别之苦。
去完善
释义
1. "青灯":指灯火微弱的清冷环境,这里用以形容读书时的情景。
2. "断猿":指别离的哀鸣之声。
3. "早梅香":描述梅花初开时散发的香气。
4. "去棹":驶去的船只,这里表示离去。
5. "凭阑":依靠着栏杆,此处指站在高处远眺。
6. "夕阳":傍晚的太阳。
7. "蝉外觉":意思是在听到秋蝉的声音时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
8. "别愁":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情绪。
9. "雁边长":看到大雁迁徙,引发了人们对离家在外的人的思念之情。
10. "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寄托离愁情感。
11. "西风":指的是秋风,带来寒冷的气息。
去完善
赏析
《寄雪蓬姚监丞》是明朝诗人蔡槃创作的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仗、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景象,流露出深厚的友谊和思念之情。
首联“忆昔青灯夜对床,断猿声里早梅香”,回忆了过去与友人在明亮的灯光下共度漫漫长夜的情景,以及在猿啼声中感受到早梅的清香。这两句营造了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离别铺垫情感基础。
颔联“一从去棹冲寒雪,几度凭阑到夕阳”,描述了友人与诗人的别离,以及别离后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通过描述友人的离去及诗人多次倚栏远望,表达了诗人难以忘怀的深情厚谊。
颈联“秋思渐于蝉外觉,别愁偏向雁边长”,以秋天渐浓的思绪以及对雁子的思念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诗人巧妙地将“蝉外觉”和“雁边长”作为情感的载体,使得整句意境深远。
尾联“梧桐解得离人意,不遣西风吹叶黄”,将梧桐树拟人化,赋予其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使其在西风来临时不让叶子变黄。这一拟人化的手法使诗歌富有趣味,并传达了诗人希望相聚的愿望。
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刻画,巧妙地传递出浓厚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寄雪蓬姚监丞》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蔡槃,具体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约1120年)。
这个时期,蔡槃宦海浮沉,几经波折。他曾因才学出众而受到朝野的推崇,又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而屡遭贬谪。这一时期的诗人处于一种复杂的心态之中,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时代背景方面,此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患频发。一方面,朝堂之上,皇帝昏庸无能,官僚集团腐化堕落;另一方面,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现状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忧虑和不满,纷纷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来,以抒发内心的愤懑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样的背景下,蔡槃创作了这首《寄雪蓬姚监丞》,通过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诗人以雪蓬为意象,象征着洁白无瑕、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质和人格的赞美。同时,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诗人传达了对家乡美好景色的眷恋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