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幽居
却粒烧丹未有方,且逃人事住山房。
冷看桐叶含秋思,闲扫苔花背夕阳。
墙壁徧题无酒句,衣裳多带捣茶香。
云深自是稀来往,婆餠一声清昼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次幽居:这首诗的题目,意为“在幽静的住所中”。
2. 却粒烧丹:一种道家修炼的方法,即断绝谷物等食物的摄取,通过炼丹术来提升精神境界。这里指作者试图实践这种方法。
3. 未:表示没有。
4. 方:方法,办法。
5. 且:暂且,暂时。
6. 逃人事:逃离世俗事务,追求清静的生活。
7. 山房:山中的房屋,这里指作者的隐居之所。
8. 冷看:冷静地看待。
9. 桐叶:梧桐树的叶子。
10. 含秋思:含有秋天的思绪,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
11. 闲扫:闲暇时打扫。
12. 苔花:苔藓的花。
13. 背夕阳:背着夕阳的方向,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
14. 墙壁遍题:在墙壁上到处题诗。
15. 无酒句:没有饮酒的诗句。这里可能是在调侃自己虽然居住在山中,却没有写饮酒的诗。
16. 衣裳多带捣茶香:形容身上带有捣碎茶叶的香气。这里可能是在描述自己经常泡茶的情景。
17. 云深:云雾缭绕的地方,比喻深山幽谷。
18. 自是:自然是,意思是自然而然地。
19. 稀:很少。
20. 来往:前来拜访的人。
21. 婆饼:一种面食,这里可能是诗人用来形容敲门的声音。
22. 清昼长:白天寂静而漫长。
去完善
赏析
《次幽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蔡槃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和对世俗纷争的逃避。首联“却粒烧丹未有方,且逃人事住山房”中,“却粒烧丹”借用了古代炼丹术士的故事,暗示诗人渴望通过修炼来摆脱世俗纷扰。“且逃人事住山房”则表现了诗人暂时舍弃红尘俗事,选择隐居山林的意愿。
颔联“冷看桐叶含秋思,闲扫苔花背夕阳”描绘了诗人在幽居生活中的情景。诗人冷静地观察桐叶上的秋色,悠闲地清扫着青苔花上的夕阳余晖。这两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颈联“墙壁遍题无酒句,衣裳多带捣茶香”中,诗人提到自己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句中没有涉及饮酒的内容,而衣物上则散发着捣茶的香气。这里,诗人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远离酒色,追求清雅的生活品质。
尾联“云深自是稀来往,婆饼一声清昼长”以云深人稀的意境收尾,表达了诗人在幽居生活中享受孤独与宁静的心情。“婆饼一声清昼长”中的“婆饼”指做饭时的响声,这句意味着在幽静的环境中,一声饭熟的响声都能让人感受到白天的漫长与寂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幽居》,作者是明朝的蔡槃。它描绘了诗人在山野乡村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次幽居》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晚期,大约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这个时期,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这个时期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农民起义等。
在这段时间里,蔡槃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波折。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为不满官场腐败而选择辞官回乡。回到家乡后,他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过着平静而充实的乡村生活。
在明朝晚期,文人士大夫们对归隐田园的生活非常向往。他们认为,与官场的纷扰相比,乡村生活更能让人保持心灵的纯净和高尚的品质。因此,许多文人都选择离开城市,来到乡村过上隐居的生活。蔡槃也不例外,他在《次幽居》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