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早行
青鞋三十里,草露惹衣斑。
潮落曹娥渡,云荒夏禹山。
秋声黄叶里,一影白鸥间。
欲问钱塘□,渔家未启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着布鞋行走三十里,草地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江潮退去,位于曹娥渡的地方显得更为明显;云雾弥漫在夏禹山之间。
秋天来临,树叶黄了,发出沙沙的声音;一个人影出现在白色的海鸥之间。
想要打听一下钱塘江的情况,但渔民的家门还没有打开。
去完善
释义
《越州早行》注释如下:
1. 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的古称。
2. 青鞋:指用青布做的鞋子,这里借指行走。
3. 三十里:古代的一里约等于今天的450米,所以“三十里”大约是现在的13.5千米。
4. 草露:露水,这里形容清晨的露水沾在衣服上。
5. 惹:沾染,附着。
6. 曹娥渡: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古代钱塘江的重要渡口之一。
7. 潮落:潮水退去。
8. 夏禹山:又名西园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与诸暨市交界处。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曾驻跸的地方。
9. 黄叶:枯黄的树叶,这里指秋天。
10. 白鸥:白色的海鸥。
11.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塘江。
12. 渔家:打鱼的渔民家庭。
13. 启关:开门。
去完善
赏析
《越州早行》是明代诗人蔡槃的一首描绘越州(今浙江绍兴)自然风光和早行体验的诗歌。在整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青鞋”、“草露”、“潮落”、“云荒”等,将早行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于生活哲理的感悟。
首联“青鞋三十里,草露惹衣斑”,通过描述诗人穿着青鞋走了三十里路,草露沾湿了衣服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越州清晨的清新与湿润。其中,“惹衣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露水打湿衣物的情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颔联“潮落曹娥渡,云荒夏禹山”,写的是诗人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这里的“潮落”意味着海水的退去,而“云荒”则形容天空中的云层稀疏。这两句诗句不仅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时间和历史的感慨。
颈联“秋声黄叶里,一影白鸥间”,诗人通过描述秋天树叶的声音和黄叶的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萧瑟之美。同时,“一影白鸥间”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感。
尾联“欲问钱塘□,渔家未启关”,则是诗人在此行的终点处,看到了钱塘江畔的渔家尚未开门,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这里的“欲问”和“未启关”传达出了一种人生的无常和生活的静美,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州早行》是明代诗人蔡槃的一首描绘越州(今浙江绍兴)早行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明朝初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在明朝初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越州作为江南的重要城市,商业繁荣,人文荟萃。蔡槃在此时期生活并游历越州,写下了这首描绘越州早行的诗。
在这段时间里,蔡槃的人生经历颇丰。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官场风波被迫离职。此后,他游历江南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文学、绘画、诗歌等艺术。他在游历过程中,深入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明朝初年的时代背景对蔡槃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朝初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此外,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这些因素都为蔡槃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