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
梧叶响荒塘,秋宵不耐长。
猿啼千嶂外,人在一灯旁。
雁影溪桥月,钟声野寺霜。
明朝又何处,烟水正茫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梧桐树叶在荒凉的池塘边回响,秋天的夜晚漫长难熬。
山中的猿猴在千山万壑之外哀鸣,孤独的人陪伴着一盏孤灯。
雁群的身影映在溪边的月光下,荒野的寺庙传来钟声和霜降的消息。
明天又将踏上哪片土地,前路烟雾笼罩,水域迷茫。
去完善
释义
1. 梧叶:即梧桐树叶,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秋天相关联。
2. 荒塘:荒凉的池塘,这里指作者所处的环境。
3. 秋宵:秋天的夜晚。
4. 不耐长:指作者对漫长的夜晚感到难以忍受。
5. 猿啼:猿猴的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表达悲伤或孤独的情绪。
6. 千嶂:形容山峦重叠的景象。
7. 雁影:大雁的影子,这里指月光照射下的大雁身影。
8. 溪桥:溪流上的桥梁。
9. 钟声:寺庙中的钟声,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宗教氛围或者寂寞的心情。
10. 野寺:建在郊野的寺庙。
11. 霜:指地面的霜冻。
12. 明朝:明天的意思。
13. 烟水:烟雾弥漫的水面,这里指江河湖泊等水域。
14. 茫茫:迷茫、无法辨认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梧叶响荒塘,秋宵不耐长”,描绘了萧瑟的秋天景象,听见的树叶飘落的声音和夜晚漫长难熬的感受,渲染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颔联“猿啼千嶂外,人在一灯旁”,写到了遥远处的猿猴哀嚎,结合自己所处的一盏孤灯边,强化了作者孤独的情绪。
颈联“雁影溪桥月,钟声野寺霜”,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他对远行友人的思念。月色、雁影、钟声等元素展现出他此时的心情复杂而深沉。
尾联“明朝又何处,烟水正茫茫”,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惘,对未来去向的迷茫。至此诗人从内心感到的孤独寂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中》是唐代诗人蔡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漂泊他乡、远离亲人的孤独之情。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蔡槃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他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飘泊不定、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无奈和感慨。
蔡槃生活在这个时期,当时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对于像蔡槃这样的士人,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谋求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蔡槃写下了这首表达离家在外、思念家人的《旅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