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范文正公祠
半龛遗像饰貂蝉,往事犹思庆历前。
未说两朝亲捧日,且言一柱独擎天。
山林付与书生管,香火当同信史传。
独恨军中无此老,如今西贼又侵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的译文:
在那破旧的半龛中供奉着一位遗像,她曾是那样的美丽。至今我们还在怀念那遥远的庆历年间的事情。
还没来得及赞扬两朝大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就让我们先来谈谈那独立的一柱吧,他独自支撑起了这个国家的天空。
这片山林已经交给了那些读书人管理,而那些香火的故事应当与真实的历史一同传承下去。
唯一遗憾的是,当年的军队中缺乏了这样的人才,而现在西方的敌人又开始侵犯我国的边境了。
去完善
释义
1. 半龛:指祠堂中的神位。
2. 遗像:指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画像或塑像。
3. 貂蝉:古代官员帽子上的装饰,这里用来形容范文正公的显赫地位。
4. 庆历: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担任宰相。
5. 两朝:指宋仁宗和宋英宗两位皇帝。
6. 捧日: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7. 一柱:指范仲淹,他的品德和能力就像支撑天地的柱子一样重要。
8. 书生:指蔡槃自己,以书生的身份参与管理山林之事。
9. 信史:真实的历史记载,这里指记载范仲淹事迹的历史书籍。
10. 军中无此老:指朝廷没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人才来抵御外敌入侵。
11. 西贼:对西夏军队的贬称,这里是说西夏军队侵略边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瞻仰范文正公(范仲淹)祠堂时所作,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时事的关注。首联描述了祠中的画像,以“半龛”暗示范仲淹的地位崇高;颔联颂扬他在庆历新政时期的表现,虽未在朝廷担任要职,却支撑起了国家的支柱;颈联用“山林”和“香火”表现其儒家士人的本色,把祭祀活动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尾联则惋惜军队中没有像范仲淹这样的英才,担忧外敌入侵对国家的影响。整首诗情感深沉,构思巧妙,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感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范文正公祠》是明朝诗人蔡槃在游览范仲淹祠堂时所作。这首诗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6年)。
在这段时间里,蔡槃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家乡福建地区更是深受倭寇侵扰,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击垮,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共鸣,使得他在拜谒范仲淹祠堂时,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充满敬仰之情的诗篇。
此外,明朝嘉靖年间,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士人往往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择手段,甚至背离了儒家的道德原则。蔡槃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他通过对范仲淹的颂扬,表达了自己对正直品德和家国情怀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