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
问利问名总不知,生涯付与一轮丝。
四时风月俱还我,万顷烟波说向谁。
霁后短蓑和笠晒,醉来长笛倚篷吹。
此怀惟有诗人识,除却诗人只楚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问到利益和名声都不明白,一生就交给这一轮纺纱了。
四季的风月都是我的,那万顷的水面又能告诉谁呢。
雨后把短蓑和斗笠拿出来晒晒,喝醉了就倚在船篷边吹长笛。
这种情怀只有诗人才懂,除了诗人就只有楚辞能理解我了。
去完善
释义
1. 利:财富或利润;名:名誉、声望或地位。这里指世俗追求的事物。
2. 一轮丝:指钓鱼线,喻指渔人的生活方式。
3.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4. 月:月亮。
5. 万顷:形容面积广大。
6.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7. 霁:雨过天晴。
8. 短蓑:短褐,一种粗布衣服。
9. 和笠晒:和笠,古代的一种头巾,这里用来遮风挡雨。晒,指晾晒在阳光下。
10. 倚篷吹:靠着船篷吹奏。
11. 诗人:指擅长创作诗歌的人。
12. 除却:除了。
13. 楚词:《楚辞》,一部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诗歌的文集,作者多为屈原等著名诗人。这里用来比喻渔人所抒发的情感和感悟只有诗人和理解《楚辞》的人才能领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渔人生活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渔人的同情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诗中的“问利问名总不知,生涯付与一轮丝”表现了渔人对名利的不在乎,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寄托在一根丝线上,即他们的捕鱼工具。而“四时风月俱还我,万顷烟波说向谁”则表达了渔人在大自然中享受四季风月的乐趣,但他们的苦乐只有诗人和楚辞能够理解。整首诗以渔人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渔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希迈的《渔人》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描述了渔民在江面上辛勤劳作的场景。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远离世俗纷扰、过上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初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崛起,对南方的宋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个时期,赵希迈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见证了国家局势的紧张和民间生活的困苦。他可能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态度。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渔人生活状态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