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草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眼都是绿色的原野渡口,不知道有谁能懂得忘记忧愁的方法。沿着细细的小河慢慢走向离开的地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走过了不同的岛屿。在空旷的金谷园中月亮被影子照亮,石头城的绿色与秋天相连。旅行的人目送王孙离去,花费大量的财富也无法消除心中的哀愁。
去完善
释义
1. 满目芊芊野渡头:意思是到处都是繁茂的草在渡口边生长。这里的“野渡头”是指野外渡口的位置。
2. 不知若个解忘忧:意为不知道谁能够了解并消除忧愁。“若个”是哪个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询问之意。
3. 细随绿水侵离馆:意思是草随着流水蔓延到离别的地方。这里“离馆”指的是离别之处,与下文的“别洲”相对应。
4. 金谷园中荒映月:指在金谷园里杂草丛生,与月亮相呼应。金谷园是指古代一个著名的园林。
5. 石头城下碧连秋:石头城下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石头城是指南京的石头城。
6. 行人怅望王孙去:行人目送离去的公子,心中满是感慨。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可能是借指离开的人。
7. 买断金钗十二愁:意思是带着许多忧虑离去的人用所有的财产都无法换来无忧的生活。这里的“金钗十二”代表财富很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咏草”,实际是在借草的意象,表达人生的离别之苦和孤寂之感。诗人通过描述草的生长、蔓延、衰败等过程,展现了生命无常的主题。同时,诗中的草也象征着游子离乡、思妇念远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全诗以“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两句最为动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草》是南宋诗人俞紫芝的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4年,正值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
此时,俞紫芝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仕途无望。但正是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以诗为武器,讽刺时政,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在同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压抑民众,致使民族矛盾激化,民生凋敝。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俞紫芝的诗歌作品如《咏草》等,通过赞美春天、小草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